傳輸與顯示:穿戴系統使用者體驗關鍵 智慧應用 影音
阿物科技
Phison

傳輸與顯示:穿戴系統使用者體驗關鍵

  • DIGITIMES 企劃

Omate TrueSmart第二代智慧錶,內部佈線空間更斤斤計較 (Kickstarter)
Omate TrueSmart第二代智慧錶,內部佈線空間更斤斤計較 (Kickstarter)

穿戴式裝置內建感測器、處理器、電池、傳輸、甚至顯示等硬體元件,本篇討論傳輸和顯示元件的設計與配置。前者決定裝置如何與外界做資料傳遞,後者決定如何呈現畫面、並與使用者做互動,兩者皆是設計上必須重視的部份…

無線通訊協定標準 爭相進駐穿戴式裝置

市售智慧手錶/手環規格與元件比較表

市售智慧手錶/手環規格與元件比較表

Oculus Rift頭戴式體感顯示控制器的拆解圖(iFixit)

Oculus Rift頭戴式體感顯示控制器的拆解圖(iFixit)

穿戴式裝置在做資料傳遞時,大多透過無線的方式來進行。規格設計上,優先考慮低耗電為主,距離和傳輸速度為其次。

目前手機大多內建藍牙功能,因此大多數智慧手環/手錶產品都會配置藍牙傳輸元件,與手機連結,成為手機的延伸配件。為了省電,大多透過Bluetooth 4.0 LE (BLE,低耗電藍牙,或稱Bluetooth Smart)協定來跟手機做資料傳輸、認證。

使用BLE做傳輸時,其距離減至30公尺、空中資料傳輸率為1Mb/s,應用程式傳輸率為0.27Mb/s,延遲時間更短(達6ms),不能傳輸語音資料。耗電量與正常藍牙模式相比,省電2倍至100倍,操作電流低於15mA,已獲ICT產業認可,因此藍牙協定,可說是當今穿戴式電子裝置必備的無線通訊協定之一。

至於醫療用穿戴式裝置的無線網路方案,大多採用ANT/ANT+的協定,作為感應資料蒐集、遙控訊號的傳遞。不過由於目前大多數的手機/平板並不支援ANT+協定,因此有廠商開始試推同時支援藍牙與ANT+協定的心率手環(如Viiiiva),讓消費者不需另買ANT+轉藍牙的Dongle。

此外,ZigBee聯盟也在2012年訂立ZHC (ZigBee Health Care)的標準,ZHC和藍牙同時獲得CHA (Continua健康聯盟)的認可,因此這兩個無線通訊協定,在健身與醫療專用的穿戴式裝置上發展非常快速。同時採用藍牙和ZigBee可構建出星型、對等和混合的網路節點,讓控制與配對上更加方便。

另外像是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場通訊)協定,應用在穿戴式裝置上也有增加的趨勢(如Fitbit Flex手環、Sony SmartWatch 2手錶),與具NFC功能的手機互碰一下,就能完成配對,省下繁複設定配對過程,接著便可透過藍牙來傳輸資料,讓操作更方便。至於醫療級的產品中,歐姆龍(Omron)也展出採用NFC技術的睡眠與心率監測機。

全新的無線通訊技術-Hotknot

聯發科(MTK)與深圳匯頂科技(Goodix)共同推出了Hotknot技術,類似NFC、只要將兩支手機的電容式觸控螢幕互相碰觸一下,即可完成配對、認證、行動付款、數據傳輸等動作。

Hotknot的優勢在於,不需要增加額外的晶片和天線(不會增加成本),即可達到跟NFC相同的技術,被俗稱為「窮人的NFC」。其原理是以觸控晶片(Touch IC)為主要感應器,並輔以接近感應器(P-Sensor)、重力感測器(G-Sensor)來完成設備之間的數據傳遞,透過觸控螢幕來進行圖片、影片、文件的資料傳輸,不須借助其他晶片。

聯發科MT6592八核心平台支援Hotknot技術,讓觸控螢幕除了觸控、顯示,還可傳遞資料或行動付款。目前阿里巴巴、騰訊都支援Hotknot的行動支付。而在MWC 2014期間,Alcatel展示的Onetouch Smartbook概念產品,也支援Hotknot技術。目前Hotknot技術優先在手持式裝置實作,至於穿戴式裝置市場,未來智慧手錶最有機會優先導入。

手戴式裝置的小尺寸顯示器技術: LCD/OLED/電子紙

智慧手錶、手環等穿戴式產品的螢幕顯示,視距都在10公分以上,為符合手腕佩帶情境,產品大多採用小尺寸螢幕或指示燈為主。以運動健身(Sport/Fitness)的智慧手環來說,有些只配置LED指示燈,沒有螢幕(例如Jawbone Up、Fitbit Flex),這些手環功能單純。但市面上也有配置點距陣螢幕(例如Nike FuelBand),將手環升級成具有時間顯示的運動手錶。

另一種產品設計看起來就像傳統的電子數字錶,採用單色或彩色LCD顯示,並內建必要的感應器與無線傳輸元件,成為運動手錶(如Garmin Forerunner系列、Mio ALPHA心率運動錶)。上述的運動健身類的智慧手環/手錶產品,其顯示螢幕大多採用1~2吋以內,且盡量用單色顯示,以增加電池壽命。

至於一般主打資訊娛樂類(Infotainment)的智慧手錶來看,目前市面上大多是設計成手機延伸配件,亦即必須跟手機做配對,然後使用者透過手錶來控制或擷取手機上的資訊,包括接聽電話、收發簡訊、社群網路訊息、行事曆、天氣報告、新聞資訊、音樂聆聽/控制、以及部份運動健身功能(搭配手機App來實現的如計步器、心率器、睡眠記錄、飲食控制)等等;有些智慧手錶還支援語音控制和照相功能(如三星Galaxy Gear),這些手機依照不同的訴求功能,在顯示螢幕的元件配置上,大多是1~1.7吋的單色/彩色LCD或OLED。而Qualcomm(高通)的Toq則是採用自家Mirasol小尺寸顯示技術。

不過功能較強大的智慧手錶,尤其是大尺寸╱多點觸控螢幕的機種,其電池續航力也比較差(1~4天),因此像是Pebble、Kreyos等廠商就採用夏普的黑白Memory LCD電子紙技術,一次充飽電就可用7天;而Martian (摩絢)則是傳統指針錶再搭配低於1吋的黑白OLED來做訊息顯示,電池續航力也能達1周。至於Casio G-Shock系列則是將單色LCD的數字錶右上方增加訊息欄,加入低耗電藍牙傳輸元件,搭配不可充電的鈕扣電池,號稱最高可使用2年。

再來看最近的Smart Watch 2.0的產品,屬於可以獨立運作的智慧手錶+手機,這類產品就是要取代你的智慧型手機,採用1.5吋以上的大螢幕設計,例如映趣的inWatch One、Omate TrueSmart都是配置1.55吋彩色觸控螢幕(解析度240x240)。而Neptune Pine更是配置2.4吋螢幕(解析度320x240,達Android App最低支援門檻),讓App免重新改寫就能直接執行。只是這些產品的電池續航力也跟手機差不多,頻繁使用下就得天天充電。

由於智慧手環/手錶的體積比手機更小,要在有限的體積內必須把完整的處理器、顯示、傳輸、供電設計等功能全部塞進小小的手錶空間內,在內部佈線就非常講究,因此寸土寸金,越小的元件、整體功能較強者,越能獲得設計者的青睞。

頭戴式裝置的顯示元件:微投影/HMD

在頭戴式裝置的顯示元件設計上,依照產品類型,可分成: 微投影(micro projector)、頭戴式顯示器(Head-Mount Display;HMD)。在視距低於10公分的使用環境下,以智慧眼鏡產品來說,大多採用前者微投影顯示技術,而Google Glass的技術是,採用迷你投影機,透過稜鏡(Prism)的反射之後,讓光線進入眼睛,在視網膜中成像,營造出從2.4公尺的距離來看25吋螢幕一樣,且具備640x360的解析度。

至於頭戴式顯示器部份,以Sony HMD HMZ-T3來說,該產品內建兩片Sony自家研發的OLED顯示面板,解析度為1280x720,可提供如同在20公尺外觀看750吋的大螢幕,營造出在大型電影院中間座位的感受。且3D電影透過兩片OLED面板顯示左右眼的畫面,能提供比一般螢幕更清晰、更明亮、且無殘影的3D畫面顯示效果。

至於Oculus Rift虛擬實境HMD,則是該軟體先將電腦遊戲畫面轉換成3D,然後透過DVI、HDMI埠將畫面傳輸到Rift的驅動盒,讓Rift HMD上的7吋LCD顯示出左右眼的畫面(解析度1280x800),用戶以透過隨附的三種凸透鏡之一來看,可營造出身歷其境的3D遊戲畫面。該HMD內建三合一感應器,可透過頭部和身體移動的體感控制,感受絕佳的遊戲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