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引開放標準 化解混合雲介接障礙 智慧應用 影音
Event
member

援引開放標準 化解混合雲介接障礙

  • DIGITIMES企劃

OpenStack是一個由美國太空總署、Rackspace所共同研發的開原碼雲端運算IaaS軟體,現已獲得Intel、HP、Dell AMD…等知名大廠響應支持。openstack.org
OpenStack是一個由美國太空總署、Rackspace所共同研發的開原碼雲端運算IaaS軟體,現已獲得Intel、HP、Dell AMD…等知名大廠響應支持。openstack.org

時至今日,愈來愈多人贊同雲端理念,其間也有不少人認同混合雲的應用價值;主要是因為,有了混合雲,企業即可視實際需求,巧妙地將不同工作量(Workload),散佈於公私雲環境分頭執行。

最常見的混合雲應用情境,凡是具有應用開發測試需求,便可將相關任務置於公有雲進行,等到測試無誤、進入正式上線之際,再將此遷移至私有雲環境;後續一旦遭逢尖峰工作負載,單憑私有雲資源並不足以支撐任務的順暢運作,即可將若干負載移至公有雲執行,藉由外部資源,達到分憂解勞的妙效。

上述境界,委實相當動人。否則對於任何企業而言,不管對於應用開發、測試、上線,乃至後續的資源追加,通通一手包辦,光是伺服器、儲存裝置抑或軟體授權的購置,就足夠讓企業主眉頭深鎖;縱使有些企業財力雄厚,並不計較這些支出,但試想每逢業務或行銷部門出現突如其來的專案需求,必須動用較大資源,此時還得歷經採購流程、貨物到位、安裝、測試等繁瑣流程,平白耗費可觀的等待時間,導致一些急如星火的專案,早已錯過黃金時期,對於公司業績的衝擊之大,肯定讓企業主為之跳腳。

然而混合雲雖然百般美好,但企業若不做他想而一股腦投入,也可能失之躁進;此乃由於,要想恣意穿梭於公私雲邊界,今天是公,明天是私,或是讓公私分頭並進,合力完成一件大任務,其實裡頭牽涉許多滯礙難解的課題。

最大難題何在?是資料安全嗎?面對這個老話題,企業固然應該審慎看待,但不見得需要將此視為最大絆腳石,此乃由於,不少人開始發現,中大型公有雲服務供應商不僅擁有豐沛資源、高強技術,且為了維繫服務口碑,必定傾全力捍衛其資料中心的安全,導致駭客不見得容易越雷池一步,反觀一般企業,所擁有的資源、技術能量相形見絀,反倒容易讓駭客攻城略地,在此情況下,把東西全放在自家門戶之內,未必更加安全。

Connector一對一整合 絕非理想模式

既然如此,硬說混合雲相對私有雲更不安全,未免言過其實;更棘手的難題,其實正是整合!回顧傳統IT架構,企業往往是根據現今及未來成長等等已知狀態,預先定義出需求框架,接著就朝向這個目標,竭盡所能將資料中心內部不同的元件或其他資源,通通予以串聯,使之得以正常運行,表面上看來,此一架構無疑具有高度整合性,殊不知整合的背後,無非就是企業內部IT人員、或者外部資服業者,運用軟硬兼施策略鋪設出來的局,箇中的每一步,不純然都依照業界公認的標準。

憑藉這個看似整合、但骨子裡夾帶專屬氣息的IT基礎,企業若想直接跨越公私雲邊界,形塑出一片美好的混合雲,接著迅速做到服務遷移、服務水平協議(service level agreement;SLA)管理,坦白說,難度真的相當之高。

此時只能雙手一攤、宣告無解?卻也未必,企業可以引用特定雲端服務供應商所提供的API,費心撰寫連接器程式(Connector),如此就能搭橋鋪路,作為公私兩端的中間介面,讓資料中心得以與公有雲服務順利接軌。

這般做法,看似可以化解彼此技術架構不一的扞格,但其實也僅能偶一為之,不宜將此視為正統的混合雲整合之道。主因在於,運用連接器,固然可讓企業搭起通往特定公有雲環境的天梯,但這個耦合關係,顯然存在著「一對一」的侷限性,換言之,如果企業覺得該服務供應商品質不如預期,或服務範圍不足以涵蓋全部需求,而心想採用其他業者的服務,這時候也別無他法,只好繼續開發更多連接器程式,長此以往,不僅加重企業IT部門的負擔,亦將影響資源調度的流暢性。

有人或許會說,開發連接器,不過是期初一次性的工程,只要把路打通了,日後即暢行無阻,未必是值得大書特書的難題。話雖如此,但其實並不盡然,觀察混合雲的一大賣點,即為企業可善加運用公有雲資源,靈活滿足應用開發測試需求,惟礙於內外部IT環境多所歧異,舉凡技術架構、協定、資料格式皆為不同,所以企業要想把出自公有雲環境的開發成果,直接移回內部資料中心上線運作,其間若不經由適度的調整或修改,絕無可能實現目標,也因而衍生額外投資負擔,甚至延宕服務上線的時機。

立足相同技術堆疊 催化標準式框架

上述種種難題,不看還好,一經仔細端詳,難免讓不少企業搖頭嘆息,乾脆放棄導入混合雲;但事實上,情況也並非如此悲觀,有若干組織、協會乃至企業,都已看出此一僵局,便基於開放性與標準性訴求,著手推動一些攸關混合雲應用的整合框架,使得詮釋公有雲、私有雲、傳統IT架構等不同資源池,都能立足於一致的技術堆疊(Technology Stack),等於是讓來自不同孤島的人,開始懂得講同樣的語言,採用相同的辭彙,甚至讓行為模式趨於一致,如此一來,過往憑藉API或Hard Coding所難以顧及的盲點,皆可望不復存在。

而在大一統的標準框架之下,用戶欲於公私兩朵雲之間,營造順暢無虞的資料交換效率,沒有問題,欲以一致標準衡量安全、效能、可用度等不同面向的服務品質,也同樣沒有問題。唯有如此,企業才能真正好整以暇的,針對不同應用服務任務的屬性,乃至於工作負載的尖離峰分布狀況,自由自在地交付予不同場域執行,全無任何的疑慮或罣礙,因為企業清楚知道,不論到公有雲、私有雲或傳統IT架構執行任務,都可達到預期的運作水準,俾使企業能夠以最小的代價,獲取充足的IT養分,確保各項業務或行銷推展計畫,都能按照既定進程來前進。

但必須說明的是,訴諸標準框架的混合雲環境,並不意謂著公有雲、私有雲各自的疆界全部消失,也就是說,用戶仍需仰賴中介的連接器程式,藉以貫穿公私兩端,但其好處在於,基於業界公認標準,所以企業僅需擁有一組Connector,要想同時介接A、B、C等服務供應商(前提為這些業者均支援標準協定),皆可得償所願,也因為如此,企業毋需遷就於連接器得來不易,寧可忍受不佳服務品質、而不敢轉移陣地,隨時都可以最佳性價比為依歸,選擇最能與企業內部IT環境完美匹配的夥伴。

難免有人好奇,前述放諸四海的標準,究竟只是尚待琢磨的未來式?還是現在或即將落地實現?可喜的是,答案屬於後者,相關選項包括了OpenStack、CloudStack等不同社群所推動的雲端開放原始碼專案。其中CloudStack平台隸屬於Apache軟體基金會,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支持者為Citrix。

至於同樣期許打造近乎亞馬遜EC2雲端服務OpenStack,支持者陣容相對龐大,其間不乏IBM、AMD、英特爾(Intel)、惠普(HP)、戴爾(Dell)、思科(Cisco)等知名資訊產品供應商,以及頗具指標性的雲端服務提供商Rackspace。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