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ICT產業結構的巨量資料分析 智慧應用 影音
Event
member

改變ICT產業結構的巨量資料分析

  • DIGITIMES企劃

近幾年來,能夠將動態、龐大、多變化的結構性和非結構性的資料,進行儲存、轉換、串流、傳輸、分析等各種處理運算的巨量資料分析技術及應用,已經成為許多ICT業者掌握商機的重要布局領域。

如Google、Amazon與Facebook等業者,正應用巨量資料技術發展雲端服務和社交媒體;Oracle、SAP、EMC與Teradata等業者,則是以資料管理軟體為基礎,進一步開發巨量資料分析軟體;IBM與HP等業者,更已從過去的硬體製造與銷售型態,逐步轉型並整合巨量資料領域的資訊服務與軟體產品,衍生出高附加價值的經營模式。顧問服務大廠如Accenture,亦透過與其他資通訊大廠的策略聯盟,發展出專精於各行業別的巨量資料領域知識的資訊服務。

面對快速增加的資料量,企業不可能用人工一一處理,必須善用巨量資料分析解決方案,才能有效處理資料,做為決策參考。

面對快速增加的資料量,企業不可能用人工一一處理,必須善用巨量資料分析解決方案,才能有效處理資料,做為決策參考。

巨量資料帶動系統服務市場

由於巨量資料分析應用能夠針對因為社群網站或行動數據等動態性質的非結構性巨量資料,進行即時性、高複雜性的分析,以協助企業能在短時間內做出決策,也因此成為未來ICT業者創造商機的新機會,包括資訊服務中的基礎架構、開發布署、商業流程等相關資訊系統的應用所衍生的服務,都可能因此受惠。

在巨量資料分析等應用帶動下,全球系統服務市場將會維持成長軌跡。經濟部技術處預估全球系統服務市場規模至2016年將可達7,132億美元,其中又以亞太地區的成長速度最快,其次為中南美洲,西歐地區則因仍壟罩在金融危機的陰霾下,仍會呈現衰退狀況。

至於行業別方面,則是以金融業與政府為主。在台灣市場方面,隨著風險控管、雲端運算、國際會計準則(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ystem;IFRS)與個資法的發展,以及整體內需市場之基本面穩定,市場規模也將持續擴展,預估2016年台灣系統整合市場規模可達新台幣506億元。

儘管台灣系統服務市場持續成長,但相比全球市場,台灣市場成長空間仍然相當有限,而且用戶市場愈大,巨量資料分析的附加價值也愈高,進軍海外市場,勢必是台灣巨量資料分析業者必然的選擇。

中國大陸市場不可輕忽

但由於巨量資料分析技術,大多掌握在歐美業者手上,台灣業者若想要站穩腳步,勢必得向中國大陸市場進軍。事實上,中國大陸由於發展網際網路,加上三億人以上的行動用戶市場規模,巨量資料的成長速度更是驚人,加上網路購物市場迅速成長,也讓巨量資料分析技術在中國大陸市場,有著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如阿里巴巴目前已能從旗下的淘寶、天網等購物網站平台,擷取出網店銷售及客戶消費型行為的巨量資料,包括消費者在頁面停留時間(過程數據)、成交時間地點、交易行為統計(業務數據)等,進一步分析以掌握消費者的思維,判斷消費者偏好,再銷售給特定廠商。

傳統的商品銷售模式,常會面臨到市場判斷失準,因為銷售不佳而導致進貨庫存過多,進而形成企業營運負擔。但阿里巴巴提供的巨量資料分析,卻可以協助廠商解決無法掌握消費者需求的問題。

如位於廣州的鼎駿,代理超過20個以上的鐘錶品牌,要優先銷售那些型號或品牌,九成以上是藉由阿里巴巴提供的資料分析,而非經營者自行判斷,在庫存風險大幅降低的情況下,自然也有助於提高利潤。

事實上,中國大陸也是目前台灣系統服務業者最大的外銷市場,尤其在中國大陸於2011年3月推動的「十二五規劃」中,有相當比例的內容與資訊服務有關,其中包括資訊科技架構建置、金流與物流之改造、加強物流網應用推動、財務類基本資訊應用開發,以及全面提高產業資訊化水準等,其實都與巨量資料分析息息相關。

經濟部技術處指出,台灣系統服務業者若想要進入中國大陸市場,需要與當地的通路業主合作,如鼎新與神州數碼公司合作。台灣中小企業也可尋求與台灣較大規模之企業合作,由大型企業帶領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如與中華電信合作推展雲端服務,或與鼎新合作進行利基行業的系統服務,可能會更有保障。

尋求與具有關鍵技術的全球系統服務大廠合作,也是可行之道,或是與中國大陸的大型資訊軟體業者或網路服務營運商協同合作,共同建立與營運特殊垂直領域或產業別之系統服務平台或應用軟體市集。

儲存及頻寬需求都將大幅增加

巨量資料分析的應用趨勢,同時也帶動硬體製造的商機,尤其是對資料儲存產品的幫助更是明顯,因為目前的資料會變成「巨量」,主要是來自於社群網路、智慧型手機應用的蓬勃發展,包含RFID資訊、感測器網路資訊、網際網路文件、社交網絡資料、影音圖片、網路搜尋紀錄、客服中心呼叫記錄、醫學記錄,甚至是生產線機臺設備產生的Log記錄,資料結構千變萬化,也因此IBM研究發現,全球資料量至2020年將會增加為40 ZB,約為2005年全球資料量的300倍,而且在未來10年內,資訊量增加的速度仍將呈現快速成長的趨勢。

但資料不能只是儲存,還必須進行分析及傳遞,而在巨量資料的趨勢下,需要處理的資料量,單次就可能是TB等級以上,企業自然就得設法掌握高效率的資料處理技術,而且還得同時面對大量結構與非結構資料要同時分析的狀況,如何讓資料在不同架構的平台下能夠互通與共同分析,並使資源有效的被利用,建構可以彈性因應檔案需求而調整的儲存系統,也成為必要考量。

另一個巨量資料分析帶動的趨勢,就是傳遞資料的頻寬速度需求,勢必也會跟著大幅成長。根據Cisco預估,2017年全球每月行動資料流量將高達11.2 Exabytes,約為2012年的13倍,這也凸顯台灣必須儘快進入4G快捷行動服務年代,才能應付更為龐大的資料量。

用戶與企業應充分合作

但也因為巨量資料的分析能力強大,除了個人資料外,包括網路效能與應用運行資訊、網站瀏覽與行動應用使用資訊、無線網路位置資訊、收費網路電視服務使用資訊等,都可進行分析,企業很可能會因此掌握到連用戶自己都不清楚的偏好或行為,如果法令不夠周全,企業不夠謹慎,這些巨量資料所分析的結果,若沒有妥善利用,就可能會衍生侵犯用戶隱私權的問題。

除了進一步訂定更為嚴謹的個人資料保護相關法規外,企業最好也能事先明確告知用戶有關隱私權政策的修改,並讓用戶能夠自行選擇是否被追蹤資訊,以減少用戶反彈。為了避免用戶因為不希望隱私外露,而不願提供資料,造成巨量資料分析不夠完整的結果,企業也可透過提供對用戶有利的價格選項或服務功能,獲取用戶同意自願被收集個人資訊。

唯有用戶與企業開誠布公,在資料使用的透明度及價值充分合作,巨量資料所產生的價值才得以凸顯,也才能為未來更多的ICT應用創造更精準、更有價值的發展方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