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管理方法比一比 : MBO、BSC與360度回饋 孰優孰劣 智慧應用 影音
AVNET(高雄)
DForum0620

績效管理方法比一比 : MBO、BSC與360度回饋 孰優孰劣

  • 廖珮君台北

前言:在明瞭績效管理循環的意義後,接下來進一步討論,目前最常使用的績效管理方法有哪些?企業該如何做選擇?

前文指出,績效管理是1個從規劃、追蹤到評估的循環,至於該怎麼做?各家企業的評估方法皆有所不同。

目標管理的績效評估流程

目標管理的績效評估流程

企業的績效管理哲學

企業的績效管理哲學

訊連科技人力資源部顧問蘭堉生指出,早期台灣企業最常用的就是考核表,由人資部門先設定幾個績效考核項目(例如:有沒有遲到早退的現象),再由主管進行勾選或評分。

但隨著組織規模成長,問題也接踵而來,一是如何設定考核項目?二為各項目的尺度(或稱比重)該如何分配?再加上不同職務與位階,所需要的考核項目也不同,因此,考核表由1張衍生至多張,各家企業依據工作別(例如:作業員、行政人員、中階主管等),而制定至少3~4種不同內容的考核表。

績效評估方法的3大主流:MBO、BSC與360度

然而,「績效」真正意涵應該是達成預訂目標的結果程度,考核表所能評估的項目多半是工作態度或行為,容易流於個人主觀判斷,所以,近年來歐美企業較常用來進行績效管理的方法,以下列3種為主: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與360度回饋。

目標管理(MBO)

1954年,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於《管理的實踐》(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1書中,首度提出目標管理的概念,意指企業內各個部門在訂定工作目標時,必需配合公司整體營運目標,並透過檢視目標執行狀況來衡量工作表現。

傳統多半由主管負責設定員工的工作目標,但在MBO精神下,工作目標應該由員工設定,再經過主管審核,蘭堉生進一步解釋,「因為員工才是最了解工作內容的人,知道該如何衡量工作表現的好與壞。」

換句話說,主管所扮演的角色從目標制定者轉變審核者,當員工制定好個人目標後,主管必需審核這些目標是否能幫助企業達成營運目標?是否在員工能力範圍內?透過互相溝通與討論,決定該年度工作目標,並在執行過程中,適時地提供協助,讓員工可以達成個人工作目標。

在制定目標的同時,還要提出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將目標予以量化,才能評估執行目標的結果,美商宏智(DDI)顧問事業處協理姚德瑜舉例說明,如果1名研發工程師的工作目標,是撰寫品質好的研發報告,那麼就可以將「被客戶退件的次數」設成KPI,用來評估報告品質好與壞。

平衡計分卡(BSC)

美國《哈佛商業評論》在1992年刊出1篇文章,名為《平衡計分卡:企業績效的驅動》(The Balanced Scorecard: 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由Robert Kaplan和David Norton共同撰寫;平衡計分卡最初目的,為解決傳統評估企業營運績效時,過於偏重財務面的問題,之後則延伸應用至員工績效評估上。

平衡計分卡強調從財務、顧客、流程、學習與成長等4個構面來評估績效,同時需結合企業營運策略,才能發揮績效評估的真正目的。

它和MBO有點類似,同樣要求主管必需在期初與員工討論出工作目標,同時根據KPI來評估目標執行的結果,但是,BSC將目標分成4個構面,並根據企業的策略地圖,由上(組織)而下(個人)去展開工作目標與KPI,而MBO則是由下而上地去發展。

不過,某些屬於行政或後勤部門的員工,無法為公司創造收入,也就不能從財務面去衡量績效,所以,在實務運作上多以業務部門為主,例如鼎新電腦或泰安產險皆只針對業務員來訂定個人BSC指標,這種做法的好處在於,「避免業務員為了追求自身業績最大化,而忽略客戶或公司權益」泰安產險副總經理陳嘉文說。

ING安泰人壽人力資源部專案經理謝中威認為,BSC比較適合應用在「有機式組織」,也就是以人為單位的組織,例如: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這類型組織的成本與收益容易計算,使用BSC的效益較為顯著。

360度回饋

傳統績效評估的作法是由直屬主管來擔任評估者,但是360度回饋卻希望從多元角度來評估員工績效表現,也就是說除了主管以外,包括員工本人、部屬、同事與客戶都必需參與評估績效的工作。

和傳統作法相比,歐美企業普遍認為360 度回饋更能反映工作績效的實際成果,舉例來說,由客戶的評估結果就能判斷其需求是否被滿足,進而衡量顧客的滿意程度。

謝中威認為企業在採行360度回饋前,必需先考量2點,第1是該由哪些人來擔任評估者,第2則是角色衝突的後遺症,當員工既是被評者,又是評估者的同時,如何避免人為舞弊現象。

只可惜,上述所指的2個問題點,正好是台灣企業採行360度回饋的障礙,由於東西文化差異的影響,不僅行事風氣保守,更有官僚氣息過重的現象,導致360度回饋所產出的評估結果,很容易受到人為因素影響、不具公正性,願意採行的企業並不多。

育碁科技總經理楊中旗建議有心採用此作法的企業,可以從「訓練發展」作業開始,由員工決定需要哪些教育訓練課程,從中培養開放的企業文化,降低人為舞弊的可能性,而育碁本身也自2007年開始,由員工決定該由「誰」來評估自身績效,也算是360回饋的1種應用模式。

人格特質太抽象? 不如透過具體行為來衡量

許多企業在評估績效時,側重於「結果達成」的面向,啟碁人資長李小月則持不同看法,她說「績效應該分成結果達成與方法運用2個部分」要達到所訂定的個人工作目標,必需具備相對的職能,且必需符合企業所期待。

簡單來說,職能就是為了要完成工作所需具備的能力,例如:1個業務員要達到組織所訂定的業績目標,可能得具備執行力、客戶導向等2種職能,因此,企業必需針對各個工作職務訂出職能,同時檢視員工有沒有具備該項職能、是否需要補強?

這就是1種行為管理(Management by Behavior;MBB),楊中旗指出,許多人都認為職能不容易評估,其實這是將行為與人格特質混淆所造成的錯誤觀念,雖然人格特質屬於抽象不易評估,但行為卻是具體可衡量的項目,企業可以將人格特質展開成各種細項行為進行評估,只不過,評估標準免不了會受到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

舉例來說,「溝通能力」屬於人格特質,但企業如果將其定義成傾聽他人聲音、表達自我意見等2種行為,當1個員工懂得傾聽又會表達時,就代表他具有企業所認定的溝通能力,只是所表達意見的清楚程度(言簡意賅或廢話連篇),就屬於個人主觀感受。

文章開頭曾經提及,台灣企業早期多使用績效考核表,其考核項目多半屬於人格特質,並沒有定義出細部的行為項目,非常容易受到個人主觀因素影響,也才會有抱怨不公平的聲浪出現。

遵循績效管理哲學 選擇最適方法論

究竟哪1種類型的企業,需要透過1套系統化方法來評估與管理員工的績效?姚德瑜認為當企業規模大且複雜時,例如:員工人數超過1,000人、或是分支據點多等,就必需建立制度才能區分員工表現好與壞,也比較能估量出完成1份工作需要使用多少人力。

蘭堉生認為除了視組織和產品的複雜程度外,從企業的未來成長性來看,當營運規模不斷擴充、業績持續成長時,可能代表具備極佳成長潛力,此時就算員工人數不到10人,也應該依循績效管理哲學,先建立制度,避免未來後悔。

至於什麼是績效管理哲學?首先要問的why,亦即企業必需明白自身進行績效管理的原因與目的,接下來才是定義績效,等釐清績效2字的定義後,最後才能選擇管理績效的方法,這當中又必需配合高階管理者的認知、企業文化、主管執行力、及管理成熟度等因素來決定。

舉例來說,如果1個官僚型組織,就不適合採行360度回饋,但若企業文化是以「策略」為導向,那麼就應該使用平衡計分卡;不過,不論這2者中的哪1種,蘭堉生認為都應以MBO為基礎,換句話說,企業要先從目標管理開始,等員工習慣這樣的績效管理模式後,再去發展平衡計分卡或360度回饋的作法,會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