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產業應用 行動醫療照護意義非凡 智慧應用 影音
東捷資訊
緯謙科技

綜觀產業應用 行動醫療照護意義非凡

  • DIGITIMES企劃

mHealth應用程式數量愈趨增加,象徵行動醫療照護商機確實水漲船高。資料來源:Google Play
mHealth應用程式數量愈趨增加,象徵行動醫療照護商機確實水漲船高。資料來源:Google Play

隨著雲端運算、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的興起,造就了為數可觀的行動裝置使用人口,連帶也在各行各業遍地開花,催生了許許多多的行動應用服務;環顧眾多應用,無庸置疑,畢竟人命關天,「行動醫療」無疑是極具發展潛力的一環。

回顧過往,有一些由來已久的現象,始終令病患難以恭維,一來是臨櫃排隊掛號的時間不短,二來是在現場等候看診的時間過長,尤其後者更讓病患心生埋怨;常見的情況是,某病患取得的預約單編號為84,單據上列明的預計看診時間為下午2點,但該病患屆時前往現場,才驚覺叫號的看板停留在70號,直至真的等到醫師看診,不知不覺已是1個半小時之後,無端虛耗了大把時間。

對於醫療院所來說,此一現象縱然無可奈何,但日積月累之下,也難免影響病患的滿意度,尤其倘若現場候診人滿為患,個個比鄰而坐,又全都身體有恙,也難保彼此不會交互感染。

幸而行動裝置與App應用程式的出現,使得今日的病患,未必需要像從前一樣,在現場痴痴等候、虛耗光陰!有不少醫療院所,已悉心推出了便民App,不僅能讓病患以手機或平板裝置完成預約掛號程序,亦可進行看診進度之查詢,而病患可以依其個人喜好,設定以推播訊息的方式來獲知當下看診進度,等到接近看診時間,才從容悠閒地到院看診,藉以避免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醫療行動化 醫護病三方都受惠
此外,透過如此貼心的App,病患若有要事亟需與院方聯絡,也毋需翻山越嶺跨過不同頁面查找電話號碼,只需按下預設的一鍵,即可直接撥打至醫院的總機。

上述情境,可謂當前最能讓病患有感的行動醫療服務,但事實上,行動醫療應用的妙效,並不僅止於此,除了可嘉惠病患,同時也有助於提升醫護人員的品質與效率,例如「行動檢驗資訊系統(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行動放射科資訊系統(Radi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RIS)」,皆是深具成效的應用項目。

所謂行動RIS,特別適用於擁有總院及分院架構、且各院散居不同地域的環境。這些處在不同地點的院區,有些一開始並非由總院所創設,而是基於整併、組織調整,而納入此一體系,導致不同院區可能採用異質的放射科資訊系統,如此一來,總院必須耗費可觀的人力、金錢、時間或作業程序,方能勉強整合跨院之間放射報告,但由於這些報告出自不同系統,格式難免南轅北轍,也徒增查詢的困難,然一旦將RIS予以雲端化,使總院、分院共用同一套系統,即可讓過往資訊整合與互通障礙不復存在。

而當Web-based雲端RIS系統成形後,原本關於放射報告的資料管理難題,也頓時迎刃而解,爾後醫師不論身處何時何地、也不管使用任何連網裝置,都可輕易以病患為中心執行資料查詢。

至於行動LIS,同樣可謂醫師的好幫手,其可隨時利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輕鬆查詢病患清單、檢驗報告、累積性報告、TPR(溫度?脈搏?呼吸)曲線圖等等,有了這個資訊存取管道後,醫師在巡房過程中,便毋需勞駕護理人員推著一整車的紙本病歷,即可針對個別病患即時讀取最新檢驗報告,以便就近與病患進行溝通及討論。

雲端+行動 醫療資訊隨身帶著走
不可諱言,綜觀醫療院所的IT核心、也就是「醫院資訊管理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箇中不僅包含LIS與RIS,此外尚有臨床資訊系統(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s;CIS)、醫學影像資訊系統(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電子病歷(Electronic Health Record;EMR)等等,通通都可朝向整合式雲端服務而邁進,而當這些系統都雲端化、跨平台化、整合化,就意謂醫師或護理人員都能隨時隨地透過隨身的行動裝置,詳實掌握其所負責病患的即時資訊,終至提高服務效率及維繫醫療品質。

由此可見,行動醫療應用的發展,對於過去一直為「人才荒」所苦惱的醫療院所,委實太過重要;在幾個月前,即有媒體以「一台iPad,當180人的護士」為題製作專題,重點便在於利用資訊科技,即可望解決護士荒、醫師過勞等種種難題。

單單一台iPad,如何當做百餘人的護士?如前所述,當環繞於HIS核心的LIS、RIS、CIS、EMR與PACS等一干系統,通通都邁向雲端化、行動化,也就意謂著,舉凡住院手術護理表單、門診手術護理表單、備血欄狀況、驅血帶、敷科計數、手術衛材器械清點結果、麻醉病人基本資料、麻醉藥物輸入表單、麻醉品質保證紀錄、術後48小時訪視紀錄表、手術排程、進手術室、恢復室病患查詢、輸尿管裝置查詢、骨外固定器借用紀錄…等一大堆紙本紀錄,全都轉為數位化、Web化並整合在雲端之中,所以醫護人員只要把iPad等行動裝置作為貼身秘書,便能隨身帶走眾多資訊;在此前提下,護士便毋需花費大量時間蒐集、整理這些紙本資訊,從而利用有限的時間,專注於執行更具生產力的事務。

值得一提的,行動裝置不僅成為醫師解說病況的工具,也是一個絕佳的資訊共享平台,同時也有助於病患更加瞭解其病狀與診療紀錄,使得醫師和病患間的溝通隔閡因而降至最低,連帶大幅改善醫病之間的互動關係。

但意欲建造一個安全又便利的行動醫療環境,絕非花錢購置一些行動裝置,然後配發予醫師與護理人員,就可一步到位,包括基礎IT環境的建置、行動應用模式的開發,都有賴各個醫療院所悉心擘畫。比方說,單一醫師通常負責不只一位病患,因此在行動巡房系統的介面設計上,即不妨採行多頁籤的呈現模式,好讓醫師得以減少切換不同頁面的頻度;又或者,有些醫師習慣以智慧型手機存取資訊,然而智慧型手機螢幕相對較小,往往無法透過單一頁面呈現所有訊息,此時程式開發人員便需根據醫師熟悉慣用的操作流程,拆解病歷資料項目與內容,使醫師得以輕易分層點選與瀏覽。

高齡化社會 驅動行動照護需求
只不過,如果站在智慧醫療的宏觀角度,行動醫療所訴諸的M-Health,固然是一個饒富意義的重大里程碑,但絕非是整個智慧醫療的終點,展望下一步,即是象徵醫療照護服務無所不在的U-Health,而意欲實現U-Health,必須動用許許多多的感測器,用以蒐集院外復原、復健抑或老人等被照護對象的生理資訊,而堪可整合各式感測元件的行動裝置,同樣成了孕育U-Health價值的關鍵推手。

隨著行動裝置的普及,居家照護的病患,無論何時何地,都可將諸如血糖、脈搏等量測數據,即時透過雲端平台,上傳至醫療院所的資料庫,俾使負責執行照護任務的專業人士,可以據此設計出個人化的治療處方,乃至於關乎運動及飲食控制等方面的建議。

截至2012年底,在歐洲已有超過4萬個有關醫療保健或健身的行動App,一方面可以協助病患選擇健身產品或搜尋醫療院所,提供有關於疾病、藥品或醫療器材等方面的種種訊息,二方面亦可追蹤患者症狀,並在必要時發送警示通知;這意謂著歐洲行動照護的市場需求,確實不容小覷,而同樣邁向高齡化社會的台灣,也面臨相同處境。

有一位服務於醫院的CIO說得好,無論如何,現在已經是「裝置與服務」資訊時代,醫療院所理應體察這股大趨勢,莫再固守沿用多時主從式架構,而是致力打造善用雲端化、行動化、智能化、輕量化、觸控化、即時通、影音化、多元化的醫療服務新局,才可望補足傳統醫療資訊系統之不足,將醫療品質帶向另一個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