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通報有助防疫成效 智慧應用 影音
瑞力登
litepoint

自動通報有助防疫成效

  • DIGITIMES企劃

自動通報機制會比人工通報,更能確保防疫資料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傳輸的正確性。LABORNOTES
自動通報機制會比人工通報,更能確保防疫資料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傳輸的正確性。LABORNOTES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許多過去只會局限於特定地區的病毒,開始迅速傳布到全球。如原本肆虐範圍侷限在非洲烏干達森林的茲卡病毒(Zika Virus),卻在2015年初傳入巴西,有不少人推測與湧入巴西觀賞國際賽事的觀光客有關,也讓即將在2016年8月5日舉辦奧運的巴西格外感到憂心。

這種主要是透過埃及斑蚊(Aedes species)傳布,被懷疑可能會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Microcephaly)缺陷的茲卡病毒,光是哥倫比亞境內,1月23日就已累計20,297起病例,其中有1,050例是確診病例,約2千名孕婦可能感染了病毒,光是在加勒比海區、中南美洲已有23國以上出現茲卡病毒病例,巴西、波多黎各和墨西哥都包含其中,更讓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月1日時,正式宣布全球進入茲卡病毒緊急狀態。

實驗室自動通報有利於疫情控制。Wikipedia

實驗室自動通報有利於疫情控制。Wikipedia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以下簡稱疾管署)網站資訊顯示,截至2016年2月26日,已有47個國家或地區出現茲卡病毒本土疫情,旅遊建議列為第二級警示(Alert)的國家或地區多數位於中南美洲,台灣人的旅遊熱門地點泰國、馬爾地夫也在名單之中。

台灣在1月10日時也發現第一個茲卡病毒移入案例,根據疾病管制署資訊,一名泰籍男子在桃園機場準備入境時,因為發燒在發燒篩檢站被攔檢,血液檢體經檢驗之後,確認感染茲卡病毒。

事實上,不只是茲卡病毒,從令人聞風喪膽的伊波拉病毒,到2015年在台南造成多起死亡案例的登革熱,有哪些防疫技術或策略,可以保護人民,免於這些恐怖疾病的危害呢?

智慧防疫需要自動通報及交換資訊

疾管署針對傳染病防治早已建立監測系統(Surveillance System),蒐集來自全國與傳染病相關的龐大資料,包括傳染病通報、急診室及門診住院等就醫資訊,以掌握疫情發展。而為了維護資訊環境的效能與穩定性,也為了讓開放資料(Open Data)的分享更有效率、運用更為多元, 同時提升傳染病通報的便利性、時效性與資料品質,疾病管制署自2014年起便持續推動防疫雲計畫。

防疫雲計畫的主要目標,是希望藉由資料共享與加值機制,縮短各區衛生單位傳染疾病通報時間,並進一步化被動為主動,即時掌握疫情趨勢,並藉由讓地方衛生單位加入防疫協同作戰部隊,擴大參與及應用效應,實現「疫情即時揭露、全民共同防疫」的目標。

目前全台已有超過170家的區域級以上醫院加入防疫雲計畫,可即時將疫情資料上傳到防疫雲資料庫。疾管署目前更極力推動自動通報系統,其中包含「運用醫院電子病歷進行傳染病通報計畫」及「實驗室傳染病自動通報系統技暨跨院所實驗室資料雲端交換平台」兩個部分,結合參與計畫的醫療院所開發的資訊系統,構成完整的法定傳染病通報系統。

電子病歷系統及實驗室通報系統一旦與現行傳染病通報系統介接後,即可透過自動通報機制,減少通報管理人員負擔,避免登錄錯誤,提昇通報時效,而且交換檢核邏輯效力等同於現行的法定傳染病通報系統,效力與現行網站通報相同,加上醫院的通報單、疾病附加資訊、送驗單等欄位資訊,都是以標準交換格式製作,並以加密方式傳送,可確保資料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傳輸的正確性。

實驗室傳染病自動通報系統,可用於早期偵測流行疫情及公共衛生突發事件,2016年將規劃推動實驗室傳染病自動通報標準交換格式(LOINC),以快速掌握病原體檢驗結果趨勢變化,提供疫情爆發或流行參考,並以疾管署公告的防疫資訊交換中心規範格式與標準進行傳送,批次自動從醫院將資料傳送至疾管署指定伺服器。

截止2015年底,開始運用電子病歷及實驗室傳染病自動通報系統的醫院已達29家,其中更有17家醫學中心,通報量已達全國通報量41.13%,2014年率先導入的20家醫院,運用防疫雲通報的法定傳染病個案的比重高達91%,顯示自動通報系統已經產生效果。

負責防疫雲計畫推廣及輔導的台灣醫學資訊學會指出,想要加入防疫雲計畫的醫院,在申請前需要先組織適當的執行團隊,並具有跨部門協調、督導計畫的能力,同時先評估院內相關系統的現況,如果系統是委託外包廠商執行,醫院本身就得具備管考廠商的機制。

而在計畫執行的過程中,計畫主持人及承辦人,除了要確實掌握各項工作進度外,最重要的還是要配合技術輔導廠商進行到院輔導及系統與資料調校,包括配合填寫開發進度表,密切監控開發進度及配合進行相關問卷調查,同時要密切關注專案辦公室提供的訊息。

遇到任何遇問題時,可主動與專案辦公室聯繫尋求協助。特別要注意的是,若未於期限內完成上線申請,未來3年不得申請疾管署各項捐補助案件。

智慧防疫需要做好跨部門溝通

負責電子病歷通報系統的緯創軟體指出,電子病歷自動通報作業採用Web Service機制進行資料交換,傳輸過程使用SSL加密,資料交換格式皆依循Green CDA所制定的XML格式,以醫事機構憑證IC卡或軟體憑證進行電子簽章後,將數位簽章與公鑰傳送給署端進行驗章,經署方系統驗證合格,始能通報資料。

每筆資料在交易時,都會對資料進行邏輯與資料檢核,再轉入接收端系統,並即時將處理結果回覆給發送端,以確保資料的有效性與正確性。

負責實驗室自動通報系統的輔導廠商國際厚生指出,除了通報時要避免發生錯誤,如鄉鎮代碼錯誤外,推廣過程必須要得到計畫主持人的有力支持,因為通報資料包含基本資料及檢驗資料,因此需要進行跨單位溝通及協調,醫院最好能夠建立統一窗口及代理人機制,才能盡速協調內部人員處理相關問題。

此外,從簽約到上線的時程也要確實掌握。以實驗室自動通報系統為例,國際厚生估計,第一個階段是院端環境建置及院內資料準備及分析,約須2個月;第二個階段為院端資料產生,約須1.5個月;最後一個階段是資料調校及上線,約須2.5個月,三個階段全程需要6個月。

結合ICT技術讓防疫更有效率

除了建立自動通報系統外,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指出,台灣智慧防疫措施對於資料庫基礎建構也相當重視,並試圖加值運用資料,以及疫情追蹤、建立防疫物資之動態模擬決策支援系統等,如電子病歷所引發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案、健保與病症資料庫的活用等,特別是肝病、結核病等特定疾病資料庫的建置,同時著眼於食媒性、人畜互感、動物型傳染病的解決手段,並試圖整合GIS與傳染病路徑分析,做為未來的參考。

透過物聯網、雲端運算、大數據等ICT技術,不僅可以用來建立智慧防疫機制,大幅提升對民眾健康的保障,學界若能利用防疫雲資訊與其他資料庫進行交叉分析,如內政部的人口及社會經濟資料庫指標、環保署的空污指數、氣象局的溫濕度數據等,就可從中挖掘出更多價值,如建置與分析預測針對亞洲或華人的特殊疾病與基因資料庫,以利在地化資訊的加值應用,發揮防疫綜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