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製造 成功在觀念、人才與決心 智慧應用 影音
東捷資訊
litepoint

智慧製造 成功在觀念、人才與決心

台灣與大陸都是以製造業為主體的經濟架構;早期台灣以低成本的競爭優勢,全力發展民生製造產業,打拚出世界的經濟奇蹟,緊接著1978年大陸改革開放後,台商紛紛前進大陸,開創產業的第二春,而大陸則祭出優勢人口紅利、低廉土地及租稅的減免等措施,磁吸全世界的製造業進入市場,讓大陸快速發展為世界的製造工廠。

隨著消費意識抬頭、市場的高度競爭;製造業由「大量生產」,邁入了「少量多樣」,甚至因為科技與技術的競賽,進入了更殘酷的「高規低價」戰場;人力成本與自動化,是這段時間以來,製造業全力投入改善的方向,直到近年AI人工智慧的高度發展,開啟了製造業另一個嶄新的桃花源。

智慧製造概念於1950年的「圖靈測試」(Turing Test)及1956年「達特矛斯人工智慧研究計劃」發跡以來,搭著演算法、大數據與強大的硬體運算能力的技術突破,開啟了人工智慧的長足發展,智慧製造也成為製造業全面提升競爭力的唯一途徑!

智慧製造的觀念革命

如果深入了解台灣的製造產業,就能理解製造業的幾個重要發展歷程,5、60年代開始進入代工製造市場,生產工廠犧牲環保、勞工、法令等一切可能影響成本的要素,低成本就是競爭的王道;這樣的觀念一直是製造業根深蒂固且難以撼動的基本理念。

即使進入了21世紀,人類文明高度發展,但是兩岸製造業造成的人力與污染問題,已達到「動搖國本」的地步;空污、水污染、溫室效應都是具體發生在我們身側的例證,也嚴重到危及健康甚至生命;大陸智能製造及台灣的工業4.0,要能夠協助製造業跨足新的境界,首先就是擺脫傳統的成本觀念,才能真正有效達成製造的昇級與蛻變。

目前許多中小企業,對於人工智慧及智慧製造的觀念,尚停留在自動化升級的機器人思維,尤其是政府推動的「一例一休」政策,導致組織人事成本增加,企業主更期盼打造一個機器人生產的關燈工廠,讓這些煩人的法令及勞動議題,拋到腦後。

其實智慧製造是一個攸關生產製造脫胎換骨的重大工程,所涉及的層面與技術十分多元,對於中小企業而言,絕不是簡單的自動化升級就可以克盡全功,尤其在導入智慧化的過程中,必須「穿著衣服,改衣服」,更是一項艱鉅的挑戰,企業主如果不能建立清楚的觀念與認知,就很難啟動改變的樞紐。

智慧製造的架構與發展

2016年3月,AlphaGo與南韓棋手李世石對奕,成為舉世的焦點,結果AlphaGo以四比一勝出;人工智慧的高度發展,擬人的思維及犯錯改正的學習進化模式,賦予了智慧製造的自主決策基因。

人工智慧必須建立在多項跨領域的知識與技術基礎之上,同時也結合消費者需求及量身訂做的商業趨勢,這都是傳統製造「先生產、後銷售」所無法跨越的瓶頸。

以往設計、製造、銷售、服務的分段式機制,已經在人工智慧整合的技術中融為一體;而這個繁複的改造工程,將結合資料數位化、資訊系統的及時分析與判讀、多元智慧的決策,同時也將融合感測裝置、演算法、大數據、互聯網、影音辨識、工業通訊、雲瑞技術、硬體運算等等的先進科技與軟體的結合,才能完成。

台灣中小企業在導入智慧製造的過程中,將會遇到機台設備資訊蒐集的問題,也會面臨不同通訊協定無法互動的因難,工廠環境、網路效能、精準感測等投資,更可能造成成本的上揚,因此,企業必須審慎評估,並且設定導入的時程與階段化目標。

製造業在人工智慧的投入上較之服務業工程更為浩大,雖然這絕對是一場成長蛻變的企業變革,但是,面對全球的製造轉型,為了長期的經營優勢及與消費行為無縫接軌的目標,智慧製造是一個挑戰嚴峻,卻不容逃避的必由之路!

資源整合與人力資源決定成敗

未來只有兩類人才能夠在人工智慧取代人力的環境中獨領風騷,第一、能整合資源的管理者;第二、開創新商模及落實推動的執行者。

因此,在智慧製造的工程中,企業要扮演的角色,就是整合相關廠商與人才,藉由製造流程的盤點,及製造理念的變革,整合消費與管理的市場及未來機制,讓生產不再是生產,而是從製造的單純機制中,除了投入產出、良率、交期的基本效能外,更要做到差異化、量身訂做及接軌物流、售後服務的全程管理循環。

因為智慧製造的革命,製造相關人力資源也將會面臨重大的調整,技術及軟體人力將會是這波變革的生力軍,企業如何延攬人才,同時尋找配合服務廠商,將會是成敗關鍵!

企業主的決心

台灣產業轉型昇級一直是產官學界關心的焦點,面對新興國家來勢洶洶的競爭,及2017年以來歐美不斷高漲的保護主義,傳統的代工生產模式,除了遭遇國際政治及市場與成本的多方壓力,又面臨全球人工智慧的競賽。

我們的產業就像武俠小說中行走江湖的俠客,如果不能快速打通任督二脈、蛻變重生,就會陷在代工及低成本競爭的泥沼中,將有可能被擠出主流趨勢,並且逐漸在競爭的洪流中被邊緣化或是自廢武功、退出市場。

20年前企業風行的ISO品保制度及工廠MES的導入,多數中小企業很難適應,因為工廠的管理問題重重,人治的色彩重於制度,以致於組織抗拒改變,即使完成了規劃與系統,能落實執行的也不多。

台灣早期企業賴以為傲的靈活權變,是在區域市場及成本競爭的遊擊戰架構下衍生,當運籌帷幄、全方位整合的正規作戰成為商戰主流,台灣中小企業逐漸失去競爭優勢;這也是台灣經濟向下沉淪的重要原因;如果我們要改變這個現象,所有的製造產業必須迎戰人工智慧與製造系統融合的變局,而這個挑戰必須由企業主親自披掛上陣,下達決心並督軍奮戰,才有成功的機會。

兩岸智慧製造的競爭與合作

政府啟動南向政策,但是大部份台商,還是守著大陸的生產基地,因為語言、文字、基礎建設及龐大的內需市場仍具有高度吸引力,以成本競爭為主的台灣製造業,在成本高漲的壓力下,面臨生存挑戰;而智慧製造恰好為這個問題,提供了長期的解決方案,藉由管理、技術、自動化與人工智慧的整合,才能跳脫以往的生產思維,重啟新機。

企業面臨全球人口紅利消失及多元價值與消費的趨勢,同時各類推陳出新的產品,已陷入產品研發創新超越人類需求的盲區;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兩岸產業都同樣面臨科技與技術的衝擊,技術與人才的交流,能夠合作互補,而國際合作更能快速引進新觀念與新技術。(本文出自104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DIGITIMES編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