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Infra生態系 為產業界及用戶同步挹注創新動能 智慧應用 影音
Vicor
litepoint

OpenInfra生態系 為產業界及用戶同步挹注創新動能

  • 鄭斐文台北

OpenStack Day Taiwan Committee委員長陳中欣。
OpenStack Day Taiwan Committee委員長陳中欣。

在2014年,首屆台灣OpenStack技術大會(OpenStack Day Taiwan)起跑,締造近千人踴躍與會的壯盛場景,讓OpenStack一舉躍為企業高度關注的雲端平台,此後每年的技術大會總是人潮如織,成為關切開源雲端技術趨勢的人士,必定朝聖的饗宴。

2018年,OpenStack Day Taiwan正式變身為「OpenInfra Days Taiwan」,囊括更廣泛的開源技術,連帶使聽眾的背景更趨多元化,無形中擴大了OpenStack基本盤。

OpenStack Day Taiwan Committee委員長陳中欣表示,隨著OpenStack基金會多年努力推廣,已有效推升OpenStack雲端管理平台的能見度;然而OpenStack屬於基礎架構層次,儘管技術日益成熟精進,可望在企業雲端環境扮演更關鍵的要角,但置身於當今數位應用風潮下,難免因為人們關注焦點的移轉,使得OpenStack光環趨於平淡。

2017年下半,OpenStack基金會已意識到這股情勢發展,認為OpenStack必須轉型,才能在今後數位創新浪潮中,持續發揮重大影響力,因而提出Open Infrastructure(OpenInfra)新方向,讓OpenStack蛻變為技術融合的創新平台,展現更為開放包容的風貌,廣泛介接不同的開源技術架構,爾後也基於此一目標陸續啟動許多專案,比方說備受各界矚目的Kata Containers專案便是一例,意在確保容器(Container)技術在兼顧效能、安全、可管理性下,於OpenStack平台順利運行。

蛻變OpenInfra 助長OpenStack的技術融合能量

陳中欣說,OpenStack Day Taiwan Committee有鑑於此,決定順勢調整OpenStack技術大會的舉辦模式,將活動名稱改變為OpenInfra Days Taiwan,在議程方向的設計上,也同時朝向多雲架構與部署、Infra/5G/物聯網、軟體定義一切(SDx)、人工智慧(AI)等眾多軸線開展,主題豐富程度之高,堪稱是歷年技術大會所僅見。事實上不僅台灣有所轉變,其餘包括大陸、南韓、越南等其地,也紛紛將2018技術年會名稱轉換為OpenInfra。

前述變革,不僅反應在活動形式的調整,也在產業界掀起微妙化學變化。眾所皆知,雲端資料中心內含基礎架構平台,也包括各式各樣的應用服務,各有各的發展空間及位置,因此過去有的業者專注於OpenStack Infrastructure研發,有的業者則致力發展不同的應用方案,彼此各司其職、互不熟識,少有機會交流互動;如今當OpenInfra氛圍成形,許多原本八竿子湊不在一塊的產業族群,逐漸打破藩籬,彼此結盟為全新的生態系,透過專案合作機會,擦出前所未見的創新應用火花。

舉例來說,甫獲得CIO Advisor評選為2018亞太地區最熱門AI公司之一的太奇雲端,與擅長影像管理的NX Network Optix展開合作,將其AI引擎嵌入NX開放式影像管理平台(Witness VMS),將智慧影像分析帶向更高境界,即使在光影變化下亦能展現精準的影像辨識能力。

此成功個案,也成為OpenInfra Days Taiwan 2018中獲得熱烈迴響的議程主題,而與OpenStack素無太多淵源的NX Network Optix,如今不但融入開源創新生態,更在產業界與企業市場發揮更大貢獻,讓其他價值鏈成員雨露均霑,此即為OpenInfra的魅力所在。

陳中欣樂觀預期,伴隨OpenInfra生態系的發展壯大,可望在台灣產業界觸發技術能量、商業應用、合作關係等連鎖蛻變效應,帶動台灣軟體實力的長足進步,開始有能力打造出以OpenStack為基礎的大型商轉資料中心,更為台灣產業帶來無限擴展的創新發展空間,可謂重大里程碑。

另對於用戶而言,透過OpenInfra生態系的發酵,也可望繁衍更多創新方案,讓中小企業或大企業同蒙其惠,可彈性選擇導入最符合自身需求的超融合一體機、Rack Solution等各種產品,完全擺脫傳統供應商的綑綁束縛,全速推動數位轉型。

譬如OpenStack經營已久的迎棧科技、數位無限、雙子星等業者,皆已推出一體機或Turnkey解決方案,而聲勢持續看漲的ODM Direct Server(或稱白牌伺服器),經由搭配OpenStack或Ceph等開源軟體,也逐漸成為系統整合商搶攻企業市場的利器;總之隨著OpenInfra生態系日益蓬勃發展,陸續產出愈來愈多高性價比產品,有助於企業擺脫供應商綑綁效應,打造更自由、開放的IT架構,儲備數位創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