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業眾信x IFA助企業掌握數位浪潮下的國際稅制變革 智慧應用 影音
東捷資訊
DForum0522

勤業眾信x IFA助企業掌握數位浪潮下的國際稅制變革

  • 張丹鳳台北

國際財政協會 (IFA)中華民國總會與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今(28)舉辦「數位浪潮暨國際租稅發展研討會」。勤業眾信
國際財政協會 (IFA)中華民國總會與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今(28)舉辦「數位浪潮暨國際租稅發展研討會」。勤業眾信

2022上半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持續推進稅基侵蝕與利潤移轉(BEPS 2.0)「二大支柱」相關規範與制度之確立,同時OECD亦首次針對加密貨幣、數位資產發布相關報告。國際財政協會 (International Fiscal Association;IFA)中華民國總會與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今(28)舉辦「數位浪潮暨國際租稅發展研討會」,解析近期國際租稅熱門議題與最新發展、各國政府的態度和修法進展,以及對企業之影響,以協助各界掌握國際租稅最新動態。雖然歐美國家尚未就「支柱二」,即全球最低稅負制(Global Minimum Tax;GMT)實施日期達成共識,而各國對數位資產交易課稅方式也仍在觀望,但可確定的是,未來幾年,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新形態經濟與商業模式,將持續為國際租稅變革之重點項目。勤業眾信提醒,台商跨國企業著手進行評估並諮詢專業機構,時刻掌握全球各地及台灣的修法動態,及早調整以因應潛在影響。

國際財政協會中華民國總會理事長李慶華表示,2021年首次舉辦實體與線上同步研討會受到熱烈迴響。因目前部分生活仍受疫情影響,為協助各界了解國際趨勢最新發展,2022年IFA維持舉辦實體與線上併行之國際租稅研討會。財政部一直密切關注OECD發布的稅務相關報告,而為接軌國際反避稅趨勢,2021年底已正式公告受控外國公司制度(Controlled Foreign Company;CFC)將自112(2023)年度起施行。另一方面,近年來,虛擬貨幣、NFT(非同質化代幣)、元宇宙成為全球科技焦點,這波數位浪潮同時也帶來新的資訊管理、資訊安全、法規競合及稅務等議題,如何促成產業發展,同時也提供大眾永續、開放又兼顧法制的經濟環境,將是各地區政府努力的目標。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營運長林宜信表示,OECD於2022年3月22日針對加密資產交易之盡職調查、資訊申報、課稅規範等發布加密資產申報框架(Crypto-Asset Reporting Framework;CARF)與共同申報準則(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CRS)修正案並進行公開意見徵詢,試圖透過類似CRS模式收集和交換加密資產交易資訊,進而確立規範架構,以作為未來各地區立法之參考。另外,針對雙支柱,OECD也進一步發表「支柱一」金額A(Amount A)進展報告及「支柱二」全球最低稅負制立法範本註釋。雖雙支柱有適用門檻、多數國家對加密資產亦尚未有明確規範,台灣部分跨國集團或新創產業從事加密資產相關交易活動仍將受到影響,企業如何接軌國際以及在合乎各類新興法規情況下使集團利潤最大化,將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加密資產交易量激增,各國主管機關積極探討以儘快填補當前立法空白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風險諮詢服務部資深執行副總經理林彥良指出,從近年全球推出許多數位貨幣託管、基金、信託、借貸商品,交易所發行數位貨幣簽帳金融卡等種種現象,顯示現代金融的改變。數位貨幣生態正複製現代金融生態,從以往的挖礦、買賣,現已包含消費支付、DeFi金融衍生性商品與募資活動。其智能合約的特性更能打造眾多價值應用服務,如NFT創新的藝術與金融結合商品與應用於社福、投票等城市治理。然而,數位貨幣的風險在於交易平台從事與傳統金融類似的活動,但沒有可比的監管合規性;目前各地區之政府仍積極建構相關監督法案,以因應數位貨幣發展的浪潮。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國際租稅主持會計師廖哲莉進一步說明,因大量加密資產透過去中心化新型交易模式進行轉移或持有,目前主管機關較不易透過中央管理單位掌握課稅資訊,故交易能見度遠低於傳統中心化的交易。另外,當前各地區主管機關對加密貨幣應被定義為「商品」、「貨幣」亦或「金融產品」尚有不同的見解,對於其兌換交易、零售支付交易及移轉等相關課稅方式亦略有不同。有鑑於此,OECD試圖透過CARF並在CRS之架構下,建立加密資產申報及交換之框架。據此,數位貨幣市場的中介機構需進行盡職審查,進而蒐集加密資產交易資訊的收集,作為未來國際間交換之準備。台灣在未來立法上應可參考OECD之指引及其他地區之立法之規範,確保與其他地區處理原則之一致性。此外,政府應建立相應監管架構,進而提高加密資產交易之稅務管理確定性。

受疫情、戰爭與通膨衝擊,歐美決議進度推遲,全球最低稅負制實施恐延後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會計師徐有德指出,三月OECD發布GMT立法範本註釋後,歐盟內部針對2021年底公告之支柱二指令草案進行討論與決議,然受到疫情、戰爭與通膨嚴峻之影響,波蘭和匈牙利相繼提出反對,而其他部分國家雖表示支持,但也認為需要更多準備時間,對於原訂實施日程採保留態度,截至目前歐盟內部仍尚未取得共識,連帶影響大西洋彼岸美國國會決議。美國於本月初表示擬終止與匈牙利之租稅協定,希望藉此施壓匈牙利改變對GMT的立場。

徐有德進一步表示,雖然目前歐美各國尚未達共識,OECD仍對後續進展抱持樂觀,英國也表明預計於2024年開始施行。香港、新加坡也在討論制定國內版最低稅負制(Domestic Minimum Tax;DMT),而台灣祭出的第一步係確定了CFC制度將自2023年生效。

未來GMT上路後,台灣母公司針對CFC所繳納之稅款,在計算各營運地區有效稅率時,按規定應分配至CFC所在地,有助提高CFC所在地有效稅率,可以避免在CFC所在地重複繳納GMT,亦有助於保全台灣稅收;而香港、新加坡若制定了DMT,若該地區有效稅率低於15%,依據其公式,所納之DMT稅款仍可降低GMT補充稅款金額。惟對企業而言,整體稅務成本可能上升,對於原先透過新加坡或香港做租稅規劃的跨國企業也將產生影響。簡言之,置於該地之利潤將不同於以往而至少負擔15%之稅負。另一方面,若台灣不施行GMT,適用GMT之台商跨國企業集團補充稅款,則需透過徵稅不足之支出原則(Undertaxed payments rule;UTPR),由施行UTPR之集團成員所在國分攤繳納。當境外盈餘匯回台灣須課徵營利事業所得稅,但無法抵扣經UTPR分配並已繳納之稅款,是否進一步造成集團稅負加重也是跨國企業應予評估事項。

多國參與分配稅收,跨國企業將面臨內、外部財稅與法律遵循成本倍增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專利研究所教授陳衍任表示, OECD於本月11日發布「第一支柱金額A的進展報告」。雖然尚未定稿,但從中已可掌握,未來第一支柱上路後,對現行跨國企業稅制,勢必帶來以下三個影響:

一、在決定各該市場國的分配數額時,重要的是考量商品或服務的實際消費地;而無需考慮中間貿易。但對於某些價值鏈較長的B2B交易,企業未必可以完整掌握中間商與終端客戶交易的相關資料,進而確認其收入來源。

二、由於跨國企業在市場國的稅負增加,相形之下,企業在生產國的稅負將相對減少。因此,企業基於稅捐因素,將生產設備遷往低稅負國家的動機,就會大幅降低;同樣地,由於對無形資產之剩餘利潤的課稅權,將從低稅負國家轉移到市場國,企業將無形資產轉移到低稅負國家的吸引力,也會大幅降低。

三、第一支柱對跨國企業真正帶來的挑戰,不僅是最終繳稅額度計算上的細節問題;而是參與分配稅收大餅的國家增加,導致同一筆利潤被多重課稅的風險提升,進而帶來大量的外部及內部的財稅與法律遵循成本倍增。這才是跨國企業未來經營上,可能面臨的最大挑戰。

廖哲莉最後表示,雖然雙支柱正式上路日程可能延後,但也為企業爭取更多時間因應,而加密資產交易之監管機制及稅務處理也尚未完備,然不論是雙支柱或加密資產交易相關規範均相當複雜,非短時間即可了解和掌握,建議受影響之企業仍應儘早著手了解相關規定,事前進行評估和模擬演算其稅負影響及配套措施,同時審慎評估其適用各國租稅優惠之綜效及掌握修法進度,隨著OECD及各國稅制改革,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