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變動下 建構韌性永續供應鏈 智慧應用 影音
ASUS0521
IBM 數位行銷

地緣政治變動下 建構韌性永續供應鏈

新加坡韓禮士基金會研究員Alex Capri。DIGITIMES攝
新加坡韓禮士基金會研究員Alex Capri。DIGITIMES攝

DIGITIMES 企劃

製造業近年來面臨各種急遽升高的外在環境風險,從中美貿易戰加徵關稅的衝擊、疫情爆發封城導致斷鏈、烏俄戰爭引發能源危機以及供應鏈對於淨零碳排的要求等。此時此刻正值從全球化轉變為在地化發展,加上地緣政治下「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政策的帶動,都將促使供應鏈加速重組並建立新關係。日前產業專家在電子時報與印度台北協會共同舉辦的「供應鏈高峰會」上,對上述議題提出觀察,並針對電動車(EV)產業提出產業洞察。

鴻海科技集團環保長暨副總經理洪榮聰。DIGITIMES攝

鴻海科技集團環保長暨副總經理洪榮聰。DIGITIMES攝

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DIGITIMES攝

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DIGITIMES攝

印度塔塔汽車供應鏈暨採購副總裁Hemant Barge。DIGITIMES攝

印度塔塔汽車供應鏈暨採購副總裁Hemant Barge。DIGITIMES攝

科技民族主義興起 全球化轉為區域化發展

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以各種角度說明在中美兩大不同體系強國之下,台灣在全球的獨特地位與台產業蓬勃的發展商機。首先,全球筆電與手機的銷售成長榮景與高峰均已不再,2022年之後僅能維持穩定,而雲端資料中心所需求的伺服器以及電動車將是深具潛力的兩大產業。

全球92%伺服器皆由台廠所製造,台灣ICT供應鏈有極大優勢,但面對多元變化的市場,應關注四大關鍵議題,第一、聚焦新科技,例如記憶體內運算、量子電腦等技術,可與日本合作。第二、前進成長快速的新興市場,如印度、東協國家。第三、中美貿易戰,伺服器、筆電等產業從中國外移,運籌體系移回台灣。第四、分散型生產體系興起,從IoT到汽車產業非只有生產製造,而需與當地服務業者合作。

再來看半導體業,2021年全世界半導體業總產值為8,940億美元,美、台、韓、日、歐、中分居前1~5名,而市場需求則為5,560億美元,前5名則依序是美、韓、台、歐、日、中。台灣半導體業上下游產業鍊完整,台積電因為有對的客戶結構、優異製程能力加上建立強大的生態系,相信未來都能持續保有結構性優勢。

最後,正當美國積極布局在地晶片供應鏈時,台灣在東亞科技島鏈佔有關鍵地位,在先進技術上可與日本合作,前進印度市場並連結更多新南向合作夥伴,同時入資重要的ICT供應鏈,發揮台灣產業擁有世界級運作體系的優勢。

長期研究科技民族主義(Techno-nationalism)的新加坡韓禮士基金會研究員Alex Capri直指,2022年加速經濟體系的典範移轉,從自由貿易轉為管理貿易(managed trade)及科技民族主義,從全球化轉為在地化及意識形態。目前正處於科技民族主義的早期階段,即禁止關鍵科技、製造設備或天然氣出口,接著是採策略性脫鉤、外包回流與隔離政策,以及各國將在創新研發上的競爭,最後則是科技民族主義崛起,各國將形成聯盟或陣營,將制定AI等技術標準或架構,也將簽訂雙邊/多邊協定等。

如同歐美正透過政策重新布局並加強自家半導體產業競爭力,這意味著因地緣政治的關係,供應鏈將無法採取最優化的選擇,經濟規模無法像過去這麼龐大,但這是必要之惡。Capri認為短期會需要適應調整期,但中長期而言對歐、美等國來說都是好事。而半導體是科技民族主義的核心,在各國發展各自的半導體產業實力時,台灣扮演關鍵角色。也就是在友案外包政策下,有共同信念的國家能一起合作重塑供應鏈。而跨國企業也必須能在各國政府採取隔離、外包回流政策之際,有能力在不同地方在地經營,這將是未來趨勢。

華爾街日報(WSJ)首席經濟評論家Greg Ip則深入分析目前高通膨所帶來的問題。為解決疫情所導致的經濟問題,美國政府提供民眾與企業各種補助措施,加上市場上需求強勁、供給短缺,以及勞動參與率不足等多重原因,造成前所未見8%的通膨飆升,緊接著聯準會採取升息以壓制通膨。

然而Greg憂心指出,各國受到此疫情影響,許多央行不約而同升息並採取貨幣緊縮政策,極有可能過度緊縮並引發金融危機,新興市場將面臨下一波震盪。但未來應不至於出現大蕭條,理由是大眾預期通膨能降回到3%、供應鏈斷鏈問題已解決以及現今銀行法規更為健全,因此不至於重蹈過去金融危機覆轍。

長期來看高通膨仍然無法避免,因許多國家皆有少子化問題,將面臨勞動力短缺,以及能源轉型問題,綠能使用的成長仍比不上石化燃料的開採量。最後則是保護主義、民族主義的興起,這些都是未來將反覆出現高通膨的原因。

躋身電動車供應鏈 台廠把握優勢結盟布局

當歐美各國都開始把半導體等先進製程掌握在手裡,上游供應鏈變得越趨關鍵。電子時報日前進行亞洲電動車產業調查,選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50大電動車供應鏈業者。電子時報副總經理黃逸平指出,2021年是電動車起飛的一年,全球銷售量翻倍成長,其中中國與歐洲在2020年市場規模仍不相上下,但2021年中國大幅領先歐洲,在全球EV銷售市場中佔53.5%。

龐大的內需市場撐起中國電動車供應鏈,如今當「蔚、小、理」、比亞迪等品牌業者布局海外市場後,也將帶動中國供應鏈持續壯大。而日韓等傳統汽車供應鏈在轉型EV之際,正謹慎拿捏企業轉型與勞工失業問題。

台灣從售後市場起家的汽車零組件業者雖擁有客戶關係但新科技研發能量不足,而ICT業者跨入EV,則面臨產品生命週期不同與客戶關係仍待建立的挑戰,目前兩方合作對接模式仍待建立。儘管如此,目前電動車走向軟硬分離、平台化設計的趨勢正是台廠的優勢,在硬體集中下,車用半導體更顯重要,而台廠也有許多代工的經驗,未來台廠亦可加強與日本車用電子廠合作,並且透過創意策略布局以加速發展。

華邦電子快閃記憶體產品行銷副處長陳葦霖指出,目前車用電子產品在開發上需滿足各項功能安全、網路安全等多項標準規範,以及對高品質的要求。然而在市場上還需面臨客製化、需有備餘、產品生命週期長等需求,要同時滿足開發上與市場上需求有相當大難度。

而作為記憶體整合元件廠(IDM)供應商,華邦電子有多元合作夥伴,並自有晶圓廠、測試場、封裝廠形成可互相備援的生產基地,在生產管理方面,資訊系統可視化,將合作廠商、代理商、客戶的資訊系統都拉進來,可快速知道市場動態、客戶倉儲管理水平,能提升生產效率並提高敏捷性。

德州儀器(TI)業務經理胡敬謙分析電動車四大研發趨勢,首先純電與油電混合車漸成主流,需要透過監控IC、充電IC讓電池做到更高精度的監控、更快速有效充電使行車距離更長,同時讓馬達瓦特數提升、功率變高。

其次,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持續精進,車廠透過中央感測器融合技術(sensor fusion)來蒐集各種感測器、攝影機訊號並傳達給中控台SoC,高速傳輸IC則可協助訊號傳輸,同時TI產品將提高整合度讓體積縮小並協助客戶輕鬆通過功能安全規範。

第三、車載影音娛樂與顯示系統方面,車廠希望把中控台、儀表板等訊息整合在螢幕上,未來將沒有機械式按鈕而是整合在螢幕中,螢幕尺寸愈來愈大且數量變多。最後,在車燈智慧照明及車身控制上都有更多電氣化應用,TI對上述需求均能提供相對應解決方案。

電動車銷量翻倍成長,然而電動車火燒車事件屢屢讓電池安全成為市場關注焦點。致茂電子電力電子量測系統產品部資深經理林士祥表示,電動車電池在實驗室與在產線的測試重點有所不同,在線測試與終端測試亦不同。致茂整廠解決方案能確保電池模組與電池包在進行在線/終端測試時通過通訊、效能、功能與安規等測試項目,檢測後結果亦提供多種整合方式匯入PLC及MES系統。同時提供自動測試系統能及時校準,確認精度與功能性。

韌性供應鏈透過智慧製造與永續製造來實現

印度汽車大廠塔塔汽車在近兩年也受到疫情以及晶片短缺所帶來的嚴重衝擊,供應鏈暨採購副總裁Hemant Barge表示,塔塔汽車啟動多項策略力求生存,如今已逐漸復興並朝持續成長邁進。包括重新啟動或調整與初階/二階供應商的合作計畫、整頓內部採購管理團隊、針對某零件的晶片開發不同解決方案以使用替代晶片,加大供應鏈存貨管理力度,更進一步檢視二階/一階供應商進貨狀況以了解其回應時間,好妥善因應。同時加強電動車及電池新技術的研發、與更多供應商結盟,也歡迎台灣廠商來印度與塔塔合作。

供應鏈平台解決方案大廠Blue Yonder亞太區解決方案副總裁蘇昱彰則指出,現今是多重通路混合式供應鏈,企業獲得更多、更廣的訊息可透過機器學習分析來幫助決策。Blue Yonder解決方案能提供科學模擬佈點、整合企業業務策略與營運規劃、整合供需匹配、全通路管理、供應鏈控制塔提升供應鏈可視性與協作能力。

研華工業智能iFactory協理林世彰表示,企業希望透過智慧製造加速數位轉型並獲得更多資訊,對於智慧製造平台的需求是不需撰寫程式、快速整合設備與IT系統、可橫向擴張應用。研華WISE-IoT平台滿足上述需求,提供設備狀態監控、設備資料採集並與MES整合,打破數據孤島進行大數據整合分析、可視化呈現且低代碼,並提供工業AI模型部署、結合邊緣運算等技術。

鴻海科技集團環保長暨副總經理洪榮聰指出,低碳產業結構未來將成為主流,轉型綠電短期將造成供應鏈成本增加、低利小廠面臨淘汰風險,但這將是未來趨勢,低碳基礎建設成為決勝關鍵。鴻海深耕ESG有成,集團已設立明確減碳目標,以2019為基準年,平均每年降低4.2%碳排放量,2030實現供應鏈達到碳中和。透過供應商減碳輔導規劃、評核機制、輔導供應商取得零廢認證等多項措施同步進行,最終包括企業產品與服務也需朝低碳發展。

計劃在2025年就要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施耐德電機,資深產品解決方案協理詹泰一表示永續製造正是透過智慧製造加上生命週期評估、精實製造來降低能耗,藉此減少購買綠電成本進而達到永續製造。施耐德電機也提出完整綠色製造解決方案,包括環境分析符合ISO 14040、取得綠色產品Green premium驗證,建置生產監督與管理系統、透過大數據平台呈現企業真實狀況,透過系統顯示碳排資訊與能耗總覽,透過智慧電表、搭配變頻器以節能,以軟體取代硬體控制器等多面向降低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