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恩以數位化實踐ESG永續發展 為環境堅守最後一哩路
近年ESG、淨零碳排、永續發展等辭彙爆紅,躍為全球顯學,連帶使循環經濟成為各方看好的商業模式。其實早在1988年、即距今40多年前,當大家仍習慣以掩埋或焚燒方式來處理廢塑膠時,現任宏恩集團董事長的洪哲盛便毅然投入廢塑膠回收事業,比多數人更早踏上循環經濟旅程。 「燒掉廢塑膠,會造成二氣化碳汙染;埋掉廢塑膠,亦將對環境造成嚴重傷害,」洪哲盛說,具化工專長背景的他,有感於塑膠產品被
金融業為何總是減碳模範生? 最大碳排來源卻總是被忽略
日前由台灣淨零行動聯盟(TANZE)發起,首次頒發國內淨零標章,共15個企業和機構獲頒「綠級」標章,橫跨製造業、服務業、金融業,以及驗證機構、非營利組織等,而其中又以金融業和水泥業者佔半數,事實上,金融業並非主要碳排來源,但為何卻總是減碳模範生?其實,這與碳排的核算方式有關。 日前首批獲認證的15家企業及機構出爐,包括友達光電、群創光電、中強光電、玉山金控、台新金控、新光金控
從吊扇走出減碳革命 勤美分享ESG模範生怎麼做?
談起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是近2年所有上市櫃企業必修的科目,氣候變遷下更掀動ESG浪潮。據了解,台灣是全球供應鏈重鎮,在淨零減碳之路上一舉一動皆受各界關注,然目前全球已有131國承諾淨零,台灣雖是全球供應鏈重鎮,卻還在後段班。 以賽代訓,奠定全台製造業ESG模範生地位 除了本地8家指標性企業倡議成立的台灣氣候聯
火線話題:企業實現ESG(一):從客服維修開始
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地球暖化,2050達到淨零碳排已成為全球共識。歐盟於2021年7月14日正式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對特定高碳排產業產品進口歐盟時,將依其碳含量徵收碳稅,定於2023年生效,並將於2026年正式實施,未來不排除擴大至各個產業。 歐盟政策與台灣的關係 反觀台灣,產業結構是以出口導向的生產製造業為主,
【企業ESG環保作為系列報導-17】寧德時代廢棄物處理與資訊揭露待優化
隨著環境永續概念的發展,帶動消費大眾對電動車的青睞,全球電動車在2021的銷售規模相較2020年成長109%,也連帶提升動力電池產業的需求量。而寧德時代作為2021年市佔率達32.6%,連續5年蟬聯全球市佔率最高的電動車電池公司,其在電動車浪潮下因應環保永續概念的商機與挑戰所提出的作為,動見觀瞻。 近年寧德時代除了持續擴張事業版圖,在中國大陸、德國等地增建電池工廠,未來也預計
衛星影像與AI可助因應重大氣候變遷
即將部署至軌道的人造衛星數量破紀錄、人造衛星影像品質與深度學習技術日益精進,可用於規模化解決增加作物收成、終結貧窮與飢餓、保護環境等重大問題,以因應日益嚴重的氣候變遷,不過相關作為仍受政府官僚主義、缺乏政治決心或資源等障礙掣肘。 根據WIRED報導,人造衛星影像與機器學習可助非洲找出未開墾耕地,以減少進口食物倚賴與轉型世界糧倉,但須輔以建立專業人才庫與政府政策支持;也能辨識鹽
【企業ESG環保作為系列報導-12】微軟以軟體賦能和投資氣候科技促減碳
經常與蘋果(Apple)競逐全球市值最大公司寶座的微軟(Microsoft),是科技產業最具影響力的企業之一,在全球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微軟在ESG上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優於產業平均表現。雖然微軟的事業體以軟體為主,卻也有涉及硬體產品如XBOX、Surface及雲端事業部所使用的伺服器等,因此其ESG策略方向,與其硬體供應鏈夥伴息息相關,也值得科技同業參考。 微軟已經連續5年
自駕船五月花號再度挑戰橫渡大西洋
由專注海洋研究的非營利組織ProMare與IBM合力打造的五月花號(Mayflower)自駕船,運用IBM的感測器輸入、即時分析、機器學習、決策引擎技術,自主航行與收集影響氣候變遷及污染的海洋資料,協助海洋研究人員掌握充分資訊以保護地球。 根據The Register報導,五月花號自駕船上沒有隨船人員,只能完全倚賴船上配置的眾多攝影機、設備控制器、感測器、執行機器學習演算法的
淨零減碳刻不容緩 群創展開攻略行動
響應全球2050年淨零碳排共識已刻不容緩,群創光電期許透過持續深化低碳轉型意識,以具體策略規劃及實際作為因應,並規劃參與國際永續倡議,力邀合作夥伴及企業共同響應,為守護生態環境付諸行動,邁向淨零未來。 2022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聯合國以「只有一個地球(Only One Earth)」為主題,呼籲各國推動落實環保行動,實踐全民綠色生活。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減緩氣候衝擊議題,群
比亞迪吃下日本電動巴士70%市佔 市場競爭升溫
2015年中國大陸主要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BYD)與英國巴士製造大廠ADL(Alexander Dennis Limited)合資在英國生產純電動巴士以來,運作順暢、市佔逾半。此外,已取得日本電動巴士市場70%市佔的比亞迪,希望進一步提高日本電動巴士銷售數量,不過將面臨當地與其他國際廠商的強力競爭。 根據Pandaily與報導,2022年4月比亞迪宣布旗下巴士的總里程數已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