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高速傳輸需求的抗靜電、抗雜訊解決方案 智慧應用 影音
藍牙技術聯盟
Event

因應高速傳輸需求的抗靜電、抗雜訊解決方案

  • DIGITIMES企劃

Bluetooth無線通訊技術,在開發階段通常採模組化單板進行設計,終端產品量產前,必須針對模組進行功能整合。STMicroelectronics
Bluetooth無線通訊技術,在開發階段通常採模組化單板進行設計,終端產品量產前,必須針對模組進行功能整合。STMicroelectronics

電磁干擾問題,是許多電子商品開發階段,甚至是驗證、出貨時還會持續遭遇的問題,因為新的電子產品持續要求功能整合,使電子商品的可用PCB空間大幅減小,加上RF高頻多種應用整合,也會讓EMI問題顯著放大,如何透過設計與改善元件,提升抗靜電、抗雜訊能力,是產品開發階段就必須重視的課題...

電磁干擾(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EMI)問題,在多數產品都相當常見,尤其是影音類型的產品,甚至提供隨身使用的行動商品,由於整合的自給電源設計,更容易將外部應用環境的干擾源影響放大,因為使用者在操作產品時,會用耳朵或眼睛接收大量多媒體內容,這時高頻串音或是電源電路不穩造成畫面四個角落的視覺劣化,都會讓產品的觀感大打折扣!

ESD、EMI問題,普遍存在電子裝置的設計中,必須在產品開發階段即進行全面防護思考。Texas Instruments

ESD、EMI問題,普遍存在電子裝置的設計中,必須在產品開發階段即進行全面防護思考。Texas Instruments

ESD問題是電子商品能否正常運行的關鍵問題,目前已有大量整合設計方案,可達到一定程度的系統完善。Infineon

ESD問題是電子商品能否正常運行的關鍵問題,目前已有大量整合設計方案,可達到一定程度的系統完善。Infineon

Wi-Fi技術的實際設計通常會採功能子卡方式,但功能子卡連接處也要針對抗雜訊進行相關改善設計。MikroTik

Wi-Fi技術的實際設計通常會採功能子卡方式,但功能子卡連接處也要針對抗雜訊進行相關改善設計。MikroTik

雖然這部分的設計多會與電源電路產生關連,但多數電源電路會遭遇的EMI問題未解,也會影響到實際的數位電路,因此,EMI和抗靜電的相關處理設計,必須全面化思考。

目前商品的設計方式,可以將整體的實踐電路和相關電源、媒體儲存體等,全都整合到一個外殼機構中,若要讓電子電路能有較佳的屏蔽外部雜訊的能力,多數會在塑膠外殼的內裡噴塗金屬漆,並將PCB的接地與機殼連接,讓外殼的屏蔽效果加分。

但實際上這類外殼構型方面的改善有限,必須檢視金屬漆的導電性、噴塗均勻度等多項條件,加上電子裝置若需要預留散熱孔隙,那麼散熱孔部分的隔離效用也會因為機殼開孔而受影響。

常見的作法會將機殼方面的設計處理,去搭配重點元件的電磁波、EMI防護設計,例如,在易受干擾的RF元件(如Wi-Fi、Bluetooth),或是重要的關鍵處理器上方,增設金屬隔板覆蓋,並將金屬板與PCB進行焊接處理,讓易受干擾的電路維持在相對低雜訊的運行環境,這對於終端產品的運行穩定性有相當顯著的效用。

甚至在商品最後進行電磁檢測驗證時,實驗室可以將這類極易產生電磁干擾的模組限制在一個模版設計中,進行因應驗證需求的磁檢改善,就可以專心將改善資源投注在其他邏輯電路方面。

但除了裝置必須解決自體或外部的多雜訊運行環境外,其實更關鍵的問題在於終端產品的介面設計,因為,當電子裝置有連接外部周邊、視訊/音訊輸出的需求,此時裝置必須增設視訊埠、音訊埠甚至數位資料的傳輸資料埠,例如,視訊方面就有HDMI、Display Port、DVI、VGA...等,而音訊則有光纖、音源接頭,資料傳輸方面會有USB 2.0/3.0、SATA、e-SATA、網路孔等設置。

這些外部的連接介面,都會成為外部雜訊直驅裝置內部電路的關鍵管道,因為這些介面不會有機殼的保護,為了使用便利也多採行開放式的接頭設計,這會遇到兩個問題,一個是裝置未用介面的狀態下,介面、接頭的設計等於是個等效天線四處吸收環境雜訊,如何處理這種問題?

另一個問題就是,即便裝置穩妥連接其他介面周邊,但當連接、接續的裝置未能善加設計電源電路或接續裝置產生故障誤動作,經由連接埠的直接傳導,等於讓暫態突波、高電流雜訊直接導入我們的裝置中,間接造成裝置誤動作或是故障損壞。

針對連接介面於未用時期的設計方面,思考邏輯是儘量減少經由介面傳入雜訊的機會,或壓低其影響,處理方針可以使用目前相當普遍的整合型保護元件,尤其是新一代的HDMI或是Display Port這類視訊介面,目前的規格已朝高速化發展,以因應HD方面的影音播放需求。

但若開發者選擇自行開發視訊介面的保護電路,可能會因為相關設計讓介面的電容出現設計上的困擾,進而無法因應更嚴苛的視訊介面的高規格視訊品質要求!這時若選擇針對介面驗證便利性開發的模組化保護元件,除可簡化PCB布線與零件擺位問題,更可快速將商品視訊方面的抗雜訊、抗EMI問題完整解決,可專心將開發心力放在產品的功能實踐方面。

另一種常見問題在於,帶電的介面,如何去做到抗瞬態突波大電流,尤其是目前帶電力傳輸的介面越來越多,例如,USB 2.0即具備5V/500mA電力水準,而USB 3.0更進一步把電力規格提升,另外,如IEEE1394 a/b,介面的部分也具備電力供應,這種介面設計本身除了電子信號的高速傳輸需求外,還必須考量到介面的供電電路穩定性與因應誤操作、熱插拔的使用,造成介面產生瞬態大電力衝擊問題。

除了裝置本身的電力、介面、防護設計外,裝置的內部電路如何進行低雜訊干擾的開發方式,也是一大關鍵,因為,解析裝置的電子電路大致可以區分為電力方面電路、數位信號方面電路、處理運行與儲存方面的電子電路。

開發前期,還可將各功能電路做進一步的功能拆解,在完成開發實驗室版的功能驗證後,就可以進行電路於PCB的走線設計,這時可以將容易受干擾的電路,嘗試擺放在較不會受干擾的區塊,或是乾脆尋找機殼內最佳的抗干擾區塊,進行相關零組件的布局,此後,將電路模組化思考重新布線,針對較不會受干擾的數位迴路位置再進行思考與布局即可。

多數EMI問題,是由輻射電磁場,或是感應電壓、電流而產生,尤其是目前行動裝置動輒GHz等級運作時脈,也會因為電路板傳輸高時脈訊號而產生無法預期的干擾問題,甚至影響了裝置本身的穩定性與運行效率。

控制和降低EMI,有兩個基本思考方向,可由「抑制」或是「吸收」的概念,來有效解決此一設計難題。在產品開發時,最常使用的降低電子電路噪訊方法,包括以合理的電路設計處理,或是利用前述的機殼屏蔽、PCB有效接地,或是針對各功能電路預先處理電路的信號過濾、隔離、分隔設計,更進階的設計還須考量定向、電路阻抗級的設計控制、電線/纜線的設計和電子噪音消除等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