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合宜的EMI解決方案 提升電子產品應用效益 智慧應用 影音
東捷資訊
DForum0522

導入合宜的EMI解決方案 提升電子產品應用效益

  • DIGITIMES企劃

利用量測訊號傳輸的眼圖,可以觀察抗雜訊的相關設計是否影響傳輸訊號品質,避免過度防護。
利用量測訊號傳輸的眼圖,可以觀察抗雜訊的相關設計是否影響傳輸訊號品質,避免過度防護。

絕大多數的EMI問題,為使用產品的場合雜訊所產生,部分是由產品本身的設計不良造成,一般呈現方式為以輻射型態的電磁場形成干擾源,或是電路間的線路感應電壓、感應電流產生,這些問題並非無解,必須在開發階段就要進行思考,甚至利用實際的相關解決方案來改善裝置的電路設計品質,畢竟高穩定度的終端裝置,才是消費者願意購買使用的產品...

解決電磁波干擾的方法很多,直接採取相對可以阻隔外部環境的金屬噴塗處理機殼,或是從電子電路於PCB上的布局與強化設計,去改善裝置抵禦外界或本身產生干擾的常見設計方案。

針對USB 3.0等高速傳輸介面的防護設計,必須對介面的電容要求更嚴苛,避免影響資料傳輸穩定性。ON Semiconductor

針對USB 3.0等高速傳輸介面的防護設計,必須對介面的電容要求更嚴苛,避免影響資料傳輸穩定性。ON Semiconductor

高清視訊所需的傳輸介面,在資料高速化的同時,也必須找尋低電容、高防護的ESD解決方案。STMicroelectronics

高清視訊所需的傳輸介面,在資料高速化的同時,也必須找尋低電容、高防護的ESD解決方案。STMicroelectronics

嵌入式系統在量產樣機時,必須針對使用情境與機殼的機構限制,進行抗雜訊強化設計。STMicroelectronics

嵌入式系統在量產樣機時,必須針對使用情境與機殼的機構限制,進行抗雜訊強化設計。STMicroelectronics

集成型的ESD、EMI防護整合晶片,業者推出各種解決方案,便於開發者進行電路整合。intersil

集成型的ESD、EMI防護整合晶片,業者推出各種解決方案,便於開發者進行電路整合。intersil

外接天線的通訊功能設計,雜訊易經由天線導入PCB中,影響系統運作穩定性。initium

外接天線的通訊功能設計,雜訊易經由天線導入PCB中,影響系統運作穩定性。initium

但新的設計方案,把原本相對複雜的保護電路,利用IC化的設計,將原本不易整合、開發的大量類比元件、電路,進行封裝與整合,讓產品面對混亂的雜訊環境,能具備穩定與高效能的運行品質。

目前行動電話大多朝智慧型產品發展,不光只有通話功能,而必須將電腦的運算、處理、儲存、輸入、輸出...等工作一一包辦,此即意味著,除了眼前電子電路的設計複雜度提升之外,行動電話的「行動運算」要求,相對也讓產品的系統載板可用空間變小許多,對於這類高度整合的產品,業者多半利用多層PCB板去實現電路板的縮小效果。

高密度電路布局與多射頻元件 讓產品抗電磁能力劣化

多層式PCB雖然具備空間壓縮優勢,但這也代表,PCB能用的零組件布局空間嚴重受限,甚至,會因為多層板各層電路金屬線路的距離相對過近,讓以往較不需重視的線路間的感應電壓、電流問題變得更加明顯,因而系統裝置在開發階段得投入大量人力進行抗電磁波、EMI改善工作,影響開發效率甚鉅。

此外,目前的行動裝置動輒採取1.6~2GHz等級運作時脈,也讓電路板在傳輸高時脈訊號時,因為線路間的相互感應與外部干擾,使內部傳輸品質劣化,甚至產生無法預期的干擾源,影響裝置本身的穩定性與運行效率。

為了克服前述問題,必須對「干擾」的途徑、產生方式有更清晰的理解,開發團隊才能進一步釐清開發板的干擾表徵,確定正確方向並投以對應的改善設計或解決方案。

EMC、EMS、EMI的相互關係

電磁敏感度(Electro Magnetic Susceptibility;EMS),為設備是否容易受電磁干擾影響的程度。電磁相容性(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表現越佳,表示設備自身產生的電磁量相當低,有不易對周邊設備干擾與被干擾的表現水平。所謂的電磁干擾,是指因「電磁干擾」引起的電子設備或電子系統的性能下降,而就習慣來說,EMC也包含了EMI(電磁干擾)和EMS(電磁敏感性)兩個討論層面。

電氣的干擾問題領域,有許多英文縮寫,開發者必須有清晰的理解,以電磁干擾(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EMI)來說,直翻譯為「電磁干擾」,應該分別考慮「電磁」和「干擾」兩大表現癥兆。其中,「干擾」所指即是電子設備遭受干擾源影響,使得終端產品裝置出現運行性能降低、或產生對設備干擾的電子訊號干擾源。

這種形成干擾源的方式,可以在很多自然表徵中發現,例如,雲雨雷電的天候現象,會讓收音機的收訊變得不穩定或產生雜音,或是無線電話出現交流噪聲,都是干擾的表現方式。第二類問題是「電磁」問題,例如,電荷靜止即稱為「靜電」,當有不同電位一致移動時即產生靜電放電,進而生成電流,這股電流會於線路周圍產生磁場,若電流方向與大小持續變化即會產生電磁波。

降低EMI與達到全面性的EMC設計思維

想要控制設備的EMI、或降低EMI,基本上有兩種可應用的修正方向,例如藉由電路去「抑制」電磁雜訊,讓設備裝置本身就有較佳的電磁承受能力,另一種觀念是採取「吸收」的設計概念,讓電子電路本身可有效疏導外來的電磁衝擊。若將上述思維導入產品開發設計,會在線路應用無源或有源元件,例如,濾波器、扼流器、鐵氧體磁珠...等元件進行設計改善。

EMC設計常見的基本概念是,在PCB電路的源頭即嘗試削弱EMI影響。此可利用展頻設計方法,將特定PCB運行頻帶中產生的輻射能量,產生帶寬更大的信號,如利用展頻時脈產生器(Spread Spectrum Clock Generator;SSCG),就可以提供此一功能。在系統設計方面,若嘗試利用展頻時脈產生器去減弱終端產品的EMI,開發人員必須確保所設計的系統通過EMI型式測試,其中搭配高品質的Hershey Kiss頻率,來有效降低EMI問題。

利用瞬變電壓抑制二極體 改善裝置ESD防護能力

先前也提過,可攜式裝置是相對容易產生ESD問題的電子系統,因為使用環境與人手接觸的機會較多,此時裝置的ESD相關保護就顯得異常重要!一般的使用場合,TVS瞬變電壓抑制二極體,是相當常用的保護元件,因為行動裝置針對不同傳輸介面、連接埠所需要的防護等級不同,需選用的TVS瞬變電壓抑制二極體也會略有差異。

在多數應用場合,行動裝置如手機、數位相機...等,電子設備暴露在外部或是與人體接觸的機會相當高,各式傳輸介面的端子基本上有採取開放式的,也有半開放式的設計,以鍵盤、充電介面、數據傳輸埠、I/O...等,當是常見設計。一般經由人體產生的靜電模式,多數採取2kV~15kV(空氣放電)測試電壓進行檢測,其峰值電流最高可達20A/ns,脈衝持續時間不會超過60ns,來模擬人體產生的各式ESD現象,雖然這類脈衝能量不會超過幾百微焦耳,但若碰到防護不足的電子裝置,此能量已足以損壞產品的零組件正常運作。

TVS瞬變電壓抑制二極體的特點

雖然可用於行動裝置的ESD保護元件相當多,但TVS二極體的特點為反應迅速,可讓外部ESD脈衝還未對裝置的電子電路造成損壞前即被有效地遏制,其次是瞬變電壓抑制二極體的截止電壓較低,適用在電池供電的行動裝置;此外,瞬變電壓抑制二極體TVS具更低漏電流與低電容,處理高速率傳輸迴路的ESD問題有更理想之性能表現。

部分設計喜愛採取表面黏著式的陶瓷電容,來進行電路的ESD保護,雖然此舉可取得更優異的價格成本,設計線路也更簡便,但這類電子元件對高電壓的承受度較差,僅需5kV上下的衝擊即會造成多數陶瓷電容失效,而瞬變電壓抑制二極體可承受高達15kV瞬間電壓衝擊,因應人體產生的ESD已綽綽有餘。

針對不同用途進而選用防護元件時,需避免使元件工作在元件本身的設計參數極限,應根據被保護電路的現況、與電路可能承受之ESD衝擊現況,進行元件評估與選用,尋找反應速度快、耐受度夠高的元件,才能有效發揮保護元件的關鍵作用。此外,眾多半導體廠商也提供多種不同的TVS二極體封裝,將EMI、RFI、ESD保護電路一次整合在同一個元件中,可以有效縮小佔位,並大幅降低成本,對於同時需要這幾種保護功能的埠來說,可謂設計者的首選。

對可攜式設備而言,各類IC的複雜性和高精密度,也讓電子電路對ESD更加敏感,以往的通用電路設計方針多半已無法再適用,在使用TVS二極體保護ESD損害的同時,必須配合合理的PCB線路布局。首先,開發時需避免自感形成,對ESD這類呈現巨變突發的脈衝,很可能於電子電路中先引起寄生自感,甚至進而對電子電路形成強大電壓衝擊,此種狀況還可能超出元件的承受極限,對元件或電路造成損傷。

至於負載產生的自感電壓,與電源變化強度形成正比,因為ESD衝擊乃瞬間電壓,在特徵方面極易誘發較高自感,電子電路為減少寄生自感,基本原則是盡可能縮短分流的電子電路。設計時必須考量的還有接地電子電路、TVS元件和被保護電路間的電路及由傳輸介面到TVS元件的所有因素。

善用共模扼流圈EMI濾波器 處理ESD問題

利用共模扼流圈EMI濾波器,也是處理ESD問題的不錯選擇,只不過共模扼流圈EMI濾波器若是採取離散元件以電路實踐,實際製作時會因為元件佔位空間較大,加上體積問題,現在多數的解決方案已把共模扼流圈EMI濾波器採取IC化的設計方式,把等效電路設計於單一元件中。

一般的共模扼流圈EMI濾波器,內部為高頻帶差分濾波電路、固體共模停止頻帶衰減、及ESD保護電路所組合,線路略微複雜,此一整合電路的特性可以同時為裝置產品解決高頻雜訊、靜電ESD與多元的電路保護要求,雖然電路複雜度較高且成本相對提升,但其電路的防護效益優於典型電磁干擾(EMI)濾波器解決方案的分散設計方式,亦可有效減少PCB元件的總數量,輕鬆讓產品本身具備極佳的濾波及電路保護設計要求,並提高總體可靠性。

共模扼流圈EMI濾波器整合解決方案,適用於需採取高速差分數據傳輸的廣泛應用場合,例如,USB 2.0/3.0、IEEE1394 a/b、低壓差分LVDS...等設計要求。這類產品多半會採2.0X2.0 mm DFN封裝設計,結合共模EMI濾波電路與符合IEC61000-4-2接觸放電的業界標準±12(kV) ESD保護測試通過水準。由於共模扼流圈EMI濾波器解決方案是整合元件方案,因此有助於減少PCB電路的寄生電感,進而提供更優秀的共模濾波表現。

整合型ESD防護元件 可滿足多種電路防護設計需求

隨著各式高速傳輸介面持續推陳出新,針對高速傳輸介面開發EMI強化設計成為產品設計必須面對的一環,例如,針對HDMI、DisplayPort、USB 3.0或是 Serial-ATA這類連接介面,就必須思考高效率的設計方法。

例如,針對這類的高速介面,與PCB面積持續縮小的趨勢,多數元件業者會推出整合型的設計方案,如以1X2mm見方的小型封裝元件,即可達到具4條信號線圖供完整ESD防護的設計方案,若是沿用傳統元件,或是採離散式電路設計去達到相對應的效果,PCB的使用面積將至少暴增30%,此即無法應付產品縮小化的設計要求。

由於這類高速傳輸介面的連接標準,在規格方面,規定產品開發商必須採行簡便的微型連接器與傳輸電纜線,雖然此舉使終端裝置的易用性大幅提升,讓消費者可更輕鬆連接裝置與電腦或周邊,但也會因為傳輸介面過於便利,而提升靜電放電(ESD)導致內部電路被燒毀的機率,特別像是當使用者觸摸裝置本體、或是觸摸傳輸介面金屬端子時產生的靜電放電現象。

ESD防護解決方案 TVS扮演重要角色

通常一個整合型的ESD防護元件,內部會採取一個瞬變電壓抑制(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or;TVS)二極體電路,以保護兩對高速差分電路之用,而這些二極體也可為全新的USB 3.0規範,5.0 Gbit/s SuperSpeed的極致傳輸速度,提供USB 3.0傳輸線的保護功能。

這類ESD整合型保護元件,其功能表現必須符合IEC61000-4-2標準第4級(8kV空氣放電)水準,或是依MIL-STD 883G Method 3015-7標準3B類(>8kV)測試通過才行,而介面兩端的線路電容值,也必須維持在0.6pf以下,線路帶寬至少5.8GHz、100Ω差分阻抗,搭配極低的洩漏電流100na(25°C)上下,才能臻至實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