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人員與使用單位相互了解 確保e化專案成功 虹光精密資訊技術部經理戴子欽 智慧應用 影音
聚陽實業
IBM 數位行銷

IT人員與使用單位相互了解 確保e化專案成功 虹光精密資訊技術部經理戴子欽

虹光精密資訊技術部經理戴子欽認為,IT人員若對於和使用單位Co-Work一事未能展現積極主動性,則其產出的系統成果,往往容易偏離使用者的需求與期望。明雲青攝
虹光精密資訊技術部經理戴子欽認為,IT人員若對於和使用單位Co-Work一事未能展現積極主動性,則其產出的系統成果,往往容易偏離使用者的需求與期望。明雲青攝

前言:
在多數使用者的印象中,所謂的資訊人員,總習慣活在象牙塔當中,自得其樂於密密麻麻的程式碼,較不喜歡與外界互動,若因應專案執行,而需與使用者進行需求訪談,此時聽在使用者耳裡的詞彙,多是一堆艱澀難懂的IT行話,並不時展露一股技術本位之堅持,讓使用者不禁懷疑,這般彷若來自不同星球的2人對談,彼此真能理解對方所欲表達的意涵?如果不是,後續又怎能發展出符合使用者期望的系統?然這般場景,始終鮮少出現於虹光精密,因其決策高層對於IT人員有著不同的詮釋,不僅要求他們融入公司營運環境,且切忌以IT行話與使用者交談,隨著此文化及氛圍的蔓延,果真形塑難能可貴的良性循環。

本文:
始終深耕影像處理系統的虹光精密,是1家相當執著於研發的企業,包括我們的總經理盛少瀾個人,都具備研發背景;對於IT,盛總經理總有1套自己的定見,認為任何事物皆可被證明及推導,既然如此,凡事只要能被講得出規則,都一定可以透過e化系統的輔導,進而獲得改善;至於較難被歸納出規則的部分,便須適時結合人為判斷,而此判斷即有賴人員價值之展現。

在盛總經理的鼎力支持下,多年來虹光接續導入ERP、MES、PLM、e-Procurement等資訊系統,對於推動e化不遺餘力,充分呼應前述論調,意即透過資訊系統的協助,致使各項作業流程皆能同蒙其利,藉以提升效率、減少成本、避免錯誤,好讓員工可保留更多時間與心力,不斷充實自我能量,並適時展現個人價值;而在e化發展過程中,各項資訊系統是否真能滿足使用者需求,實為相當關鍵的課題。

在此前提下,盛總經理對於旗下IT人員所賦予的定義,相較於其餘多數企業,其實有著很大不同。因此虹光的IT人員都自知,必須融入公司營運環境,絕不能成天戴著耳機、窩在房間內寫程式,且對於與使用單位之間的Co-Work,不論是研發、採購、財務或生產等所有部門,皆務必抱持高度的主動性,如此才能確保自己做出來的東西,真的就是使用者想要的;畢竟對於絕大多數IT專案領導者來說,有關資訊技術方面的事項,困難度其實不算高,也不會將此視為影響專案執行的最大變數,而其間較大的困難,反倒是弄清楚各項商業流程,譬如意欲導入供應鏈管理系統,必定得熟稔兩岸三地的採購流程,是以虹光再三要求資訊人員深入洞悉使用單位需求,其道理便在於此。

基於此一堅持,虹光IT人員在面對外部資訊服務廠商之際,亦相當講究對方能否「感同身受」、了解我們想要導入這項系統的初衷,唯有廠商擁有足夠Domain Know-how,才能確保雙方溝通頻率一致,俾使雙方得以齊心戮力,促使專案圓滿落實,因此我們並不希望接觸「滿口IT行話」的Programmer,亦不樂見對方不設身處地於用戶立場,只是一味把其亟欲推銷的商品,一股腦地推給用戶。

深切了解彼此需求 化解專案執行阻力

伴隨資訊人員深切掌握使用者需求,且避免採用艱澀難懂的IT術語,如今虹光各項專案團隊成員進行對話時,不論其背景為IT抑或User,均再無雞同鴨講之場景,更無須有人居間扮演轉譯者,使得彼此之間的溝通效率,得以大幅提升。

此時可搬出數年前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的導入個案,藉以凸顯前述論點之必要性。不可否認,在製造業從事產品研發事務的同仁,都可謂知識工作者,究其人員特質、行事風格,著實與生產線作業員大相逕庭,較不習慣被約定成俗的規範所束縛,而在善盡研發工作本分之餘,也較不能接受其餘型態的工作任務;緣於此故,以往不少公司興高采烈地導入PLM系統,即肇因於研發人員不肯真心誠意配合,而讓應用價值大打折扣。

虹光資訊技術部為了避免犯下這層疏失,於是花了很多時間與心力,徹底參透產品研發從無到有的作業歷程,藉此確實了解研發團隊的核心需求,如此方能站在使用者立場設身處地,擬妥很多足以讓研發人員感同身受的說帖,讓他們知道,導入PLM絕非意在找研發團隊的麻煩,更非加重其工作負擔,反倒能協助他們提升作業效率,因而提前化解了諸多抗拒、排斥,使得PLM部署專案可以順暢推動,而待系統上線過後,也果真一如預期,發揮了賓主盡歡的應用價值;另一方面,資訊技術部也藉此獲得甚高的成就感、榮譽感,原本在許多公司被視為救火隊的IT人員,如今在虹光,卻得以擁有如此大的尊嚴與價值。

事實上,不管ERP、MES、e-Procurement乃至PLM等不同應用系統,其實原理都差不多,個個都好比成衣一般,有人穿來好看,有人卻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倘若嫌自己穿來難看,應該一味怪罪衣服嗎?系統本身並沒有錯,可能錯在購買衣服的人,沒能將需求說清楚講明白,亦可能錯在裁縫師誤解了消費者的期望,唯無論如何,只要供需雙方彼此了解,就可以避免這些錯誤產生。

100%功能一步到位? 專案反而易觸礁

在資訊部門與使用單位良性互動之餘,不僅有助IT人員洞察使用者需求,另一方面,亦讓使用者更懂得如何讓專案成果趨於圓滿良善,除了更清楚明確地展現自身需求外,同時也開始掌握到「分階段」的技巧,不會堅持讓100%功能一步到位。

究竟此事有何重要?不可諱言,許多專案之所以淪為失敗收場,往往都有其前因後果,其一是使用者漫無限制地發散需求,其二便是要求100%功能需求皆須被滿足,毫不接受任何「分期付款」的觀念;但咀嚼此一堅持,不難發現箇中存在著盲點,哪些User真的如此高明,可在Day 1就可把需求講得清清楚楚?能夠達到這般程度的使用者,其實少之又少,反倒是針對自身作業流程,尚且講得七零八落,但卻要求IT人員將這麼片段而殘缺的訊息,轉化為一條條具體可行的程式碼,持平而論,IT人員真的沒那麼偉大,要想在這般情境下100%使命必達,難度確實極高。

所幸在虹光,藉由資訊部門與使用單位長期Co-Work之洗禮,遂讓使用者養成1個可貴的觀念,多可接受「一開始僅滿足70~80%需求」,至於剩下的20~30%空間,未來再假以時日逐步優化,反倒會令專案走得更形順遂穩健。所以在專案Kick Off之初,IT人員即會與User溝通協調,以便在一籮筐的需求之中,先行挑選出最應迫切滿足的需求,俾使IT人員可以集中火力,優先執行這些工作項目,因為雙方都有共識,假使彼此各執己見、僵持不下,恐無法讓專案繼續行走下去。

如此一來,即便是完成度僅及7或8成的專案成果,都有助化解原本最滯礙難解的習慣,從而令使用者受益匪淺,而藉由日後的實際應用,也更加能夠觸類旁通,如實推演出真正需求,好讓IT人員知所調校與修改,孕育出最能發揮應用價值的系統。(明雲青採訪整理)

戴子欽 虹光精密資訊技術部經理
經歷:聯合光纖通信IT顧問
學歷:東海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畢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