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N感測元件技術發展與演進 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Q1
IBM 數位行銷

WSN感測元件技術發展與演進

  • DIGITIMES企劃

新一代無線感測器採子板設計,以符合不同感測所需 (SPIE.org)
新一代無線感測器採子板設計,以符合不同感測所需 (SPIE.org)

無線感測網路(WSN)主要可以分成感測節點(Node)、網路閘道(Gateway)技術和軟體(Software)平台,讓開發者能夠依照感測地點環境的不同,做出最好的佈設規劃,同時兼顧低成本與日後擴充的需求。因此在感測元件的選擇上,必須注意功能、能耗、網路架構、開發工具、擴充性,以下就來介紹各感測元件的技術發展…

無線感測器元件技術再升級

WSN透過網路閘道器與Internet連接的三種模式 (TUHH.de)

WSN透過網路閘道器與Internet連接的三種模式 (TUHH.de)

透過TinyOS的TinyViz畫面,檢視WSN各感測節點狀態 (TinyOS.net)

透過TinyOS的TinyViz畫面,檢視WSN各感測節點狀態 (TinyOS.net)

感應器(Sensor)從早期的類比式到近年的數位式,而原本採用有線的連接方式,也漸漸進展成無線傳輸的設計。由於ICT產業技術的精進,讓感測元件越做越小,功能更強,成本降低,同時兼顧可擴充性。一般而言,無線感測器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的佈建,可以分成感測節點(Node)、網路閘道(Gateway)技術和軟體(Software)平台。

感測節點需要搭配佈設地點與環境因素,來選擇節點的元件功能,而網路閘道則須考慮網路拓撲(Topology)與數據集散、資訊傳回的方法。至於軟體平台則須考慮運行的作業系統,以及開發者專用的軟體開發工具。

由於WSN的感測節點,會受到體積、成本和電源供給等條件的限制,其儲存空間、運算能力、甚至通訊能力,遠不如一般的嵌入式電腦系統。因此,WSN在處理器、嵌入式作業系統、無線通信協定的規劃上,都是採用特殊的精簡版本來運作。

也由於精簡化,雖說WSN也採用無線通信,做為資料傳遞的方式,但WSN的架構跟我們所認知的WLAN(無線區域網路)卻有很大的不同。因為WSN是將佈建在特定區域的各感測節點,自組而成的一套封閉式網路,採用無固定的Infrastructure、無Hub的設計,透過感知自然界的數據蒐集、處理、內部傳輸,甚至提供執行能力,將最正確的感應數據蒐集至閘道器,然後再透過網際網路,傳至主控台。

此外,WSN還必須考慮到感測器的失效,或者被外人拔走、破壞,所帶來的系統動態穩定性,以及資安等議題,因此新一代的無線感應元件,必須注重精確性、省電性、安全性,甚至提供隱密性,不易受到察覺而破壞。而為了讓感測節點不要一有風吹草動,就頻頻上傳測量的數據,造成整個無線感測網的頻寬與能源的消耗,新一代的無線感應元件,大多具備區域自主運算(Local Processing)的能力,也是WSN的設計新趨勢。

感測節點(Node)

一個感測節點(Sensor Node,北美稱為Mote),必須具備自主的感應能力,並可做到資料採集,然後將資料透過通往閘道器傳送至外部系統的基本功能。

因此在Node的架構組成上,必須具備: 1. 感測單元、2. 處理單元、3. 傳送單元、4. 電力單元,有些還具備外部的5. 儲存單元。為考量不同需求,許多Sensor產品製造商,已將其Node產品採用子板的模組化設計,其主板、天線、電池、感測器皆可依需求做增減,讓開發人員能夠依據其目標來設計其Node。

由於感測節點最大成本為CPU(MCU)與傳送單元(如RF射頻),因此業者透過先進的半導體封裝製程,採多晶封裝(MCP)或單晶片(SoC)方式來整合、密集化,其體積能做到如硬幣大小;而具備Wi-Fi功能的匯集節點,體積也能做到跟隨身碟或口香糖一樣的大小。

在電源設計部份,一般的Node皆具備三種電源節能模式,如淺眠、深眠、冬眠模式,提供更長久的運作。電池供應部份,一般使用鋰電池或水銀乾電池,可提供超長時間(3?20年)的運作,有些好一點的Node,還搭配自主供電的能力(例如加入太陽能電池、壓電開關、熱電產生器、熱電堆)。

在通訊模組上,依照產品等級,有支援802.15.4、6LoWPAN、ZigBee、Bluetooth等協定,有些則直接支援到802.11 Wi-Fi、GPRS/3G等網際網路協定。至於儲存單元部份,一般內建幾KB的EEPROM,主要存放程式,有些會提供SD插槽以供擴充。

在感應器部份,以內建微機電(MEMS)元件,並根據感測需求,提供環境類(溫度、濕度、壓力、風速、氣體)、動作類(加速計、陀螺儀、磁力計)、光學類(CMOS鏡頭、紅外線/近場/光度感應器)、聲音類(麥克風)、物理類(電磁計、電流計、距離計),以及應用在各場所之各類感應器,像是醫院、居家、工廠、公共設施…等場所。

將不同類型的感測器所偵測到或物理量,經由類比至數位轉換之後,變成數據,再將數據送到處理單元(微控制器)。而處理單元一般都是採用超低功耗的8bit至32bit的CPU(或MCU),當CPU收到本身或自其他節點的數據後,進行分析、比對、篩選,再依本身在WSN裡所扮演的角色,把處理過的資料存放在記憶單元,或外部記憶體(如SD卡),或者直接透過傳送單元,將資料往其他節點傳送,或直接送到閘道器。

閘道器(Gateway)

自WSN的各感測節點所蒐集並處理好的數據,必須經過匯聚節點(Sink Node),將其內部通訊協定轉換成一般網際網路的TCP/IP標準協定,再將資料傳到主控台,或IoT(物聯網)的雲端服務層或應用層。

而這個匯聚節點,本身可以是硬體等級較高的感測節點,也可以是單純的閘道器。匯聚節點將其週邊感測器所探勘並收集到的數據匯集起來,然後以開放式的無線網路標準,傳送到主控台(如PC、平板、手機的裝置)。

閘道器的硬體等級會比上述各感測節點還高。如處理器部份,大概跟一般家用網路閘道器、路由器產品差不多。而坊間有實驗室利用Raspberry Pi 搭配擴充子板,當作WSN閘道器。此外,針對大數據(Big Data)的需求,也有廠商推出等級更高的產品,將內部的記憶體加大,甚至內建硬碟,以便就地儲存,以應付長時間的環境監測所累積的大量資料。

在通訊協定上,WSN閘道器有支援802.15.4、6LoWPAN、WirelessHART、ZigBee、MiWi…等協定,以連接Sensor Node;另外也支援802.11 Wi-Fi、甚至GPRS/3G/CDMA等協定,以將資料傳至主控台。

軟體平台(Software)

在軟體技術上,感測網路和閘道器因為硬體等級較低,因此所執行的作業系統,大多是容量小、且能即時反應的RTOS (即時作業系統)。例如像是Contiki、TinyOS等等。

有鑑於IoT、WSN元件的硬體限制,因此像是Contiki這類小型、開源的多任務電腦作業系統,便適合這類環境。從最早8位元的電腦(如Apple II)到微型控制器MCU,大多以Contiki作為嵌入式網路系統。以最低只需2KB的RAM與40KB的ROM的系統需求,提供了事件驅動核心,可在系統運行時動態載入上層應用程序。在網路功能上,提供TCP/IP v6的網路協定,網頁瀏覽器、Telnet客戶端、以及VNC遠端顯示等基本的網路通訊需求。

此外,最早投入WSN計畫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也針對WSN量身打造專屬的作業系統-TinyOS,具備輕量級線程技術、事件驅動模式、組件編程等特色。而其OS核心、函式庫及應用程式,都是採用nesC (Network Embedded System C)語言所撰寫,因此成為當今最普及的WSN專用OS。

在遠程控制方面,有些廠商的產品可直接透過網路瀏覽器,來設定Sensor Node的網路組態與監視動作。例如網路連接與構成方式,節電模式,同時在資料採集頁面,具備mysql資料庫,可將檢測到的資料,如時間、壓力、溫度、濕度、位移量等原始數據,列表出來或定時傳回主控台,以作為儲存與分析之用。

包含NI的LabVIEW WSN系列、Digi的Xbee系列、Linear的SmartMesh 系列、Libelium的Waspmote/Meshlium系列,皆提供上述完整的WSN開發工具,提供WSN用戶設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