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機聯網 以利企業統合整廠生產資訊 智慧應用 影音

打造機聯網 以利企業統合整廠生產資訊

  • DIGITIMES企劃

企業可藉由物聯網實現生產資訊數位化再延伸至機台端形成機聯網,將即時狀態資訊上傳圖控系統,以利後台連線管理一或多個機台設備。Tibbo System
企業可藉由物聯網實現生產資訊數位化再延伸至機台端形成機聯網,將即時狀態資訊上傳圖控系統,以利後台連線管理一或多個機台設備。Tibbo System

論及智慧製造一大精髓,即是將產線的物料迅速識別為川流不息的資訊,接著透過虛實整合系統(CPS)在物聯網中進行交互,再將資訊交付予MES系統及後台ERP系統;因此企業邁向工業4.0的第一步,便是設法將OT製造端訊息上傳至IT企業端資訊後台。

時至今日,不少長年從事工控或IT的管理者,全都備感焦慮,只因為現在工業4.0、智慧製造、工業物聯網甚至是CPS等議題太夯,在國內外產官學研各界齊聲倡議下,企業的決策高層已經深受洗腦,認為自己如果不能趕緊跟進工業4.0潮流,恐怕就沒有明天,於是便交辦負責管理工控或IT的同仁,傾全力協助公司儘速實踐工業4.0。

但問題是,許多製造企業的工廠,現階段都停留在單機自動化的運作模式,意即經年累月因應不同階段的需求,分批部署了不同廠牌的可程式化邏輯控制器(PLC) ,各司其職獨立作業,也各有各自適用的通訊協定,形成一個個「筒倉」(Silo),導致企業只能仰賴人力去掌控個別機台設備的狀態資訊;至於派工,也僅能由作業員看著現場電腦所顯示的指示畫面,執行後續操作,因此電腦是電腦,機台是機台,兩者之間缺乏自動化整合機制,意將生產資訊鏈結到MES系統,著實有極大困難性。

換句話說,現今大多數產業或企業的生產製造環境,頂多達到工業2.0~3.0之間的水準,遙望終極目標工業4.0,其間尚存在著莫大的斷層亟待跨越,根本無法一蹴可幾,所以急著在此刻對於CPS、C2B(由消費者提出需求、製造者據此設計產品)等意境多做遐想,似乎有些不切實際。

扎穩數位化馬步  再循序邁向工業4.0

然而有此困擾的企業,就應該認清自己的能耐不足,放棄挑戰工業4.0目標嗎?當然不是!只不過若將企業比喻為個人,如果連馬步都還扎不穩,就想學習九陽神功等絕世武藝,難免操之過急;因此業者建議,企業宜體認「英雄莫問出身低」,先別管自己距離所謂的工業4.0、工業3.5有多遠,總之把該練的基本功練好,再按部就班向上推進,假以時日,必然可以如願養成工業4.0能力。

那麼,企業應該選擇哪些環節,施展出邁向工業4.0的起手式?某服務於工業電腦廠商的資深經理指出,所謂工業4.0的進行式,箇中蘊含數位化、網路化、智能化等三部曲,且三個步驟彼此間的順序不容錯置;由此觀之,被列在較前順位的數位化、網路化,顯然就是企業必須優先力求突破的環節。

所謂數位化、網路化,執行目的相當明確,即將讓現階段「Paper to PC」單機自動化格局,能夠進一步推進到「M to M」機聯網層次;具體來說,即是設法讓機台設備,不再僅是等著工廠作業員前往抄寫狀態記錄的沈默對象,而可以主動說話,透過I/O模組、資料集中器、感測器、感測型無線網路裝置,乃至於直接藉助通訊整合等不同途徑,持續把自身的狀態資訊,輸送到後台的圖控系統,唯有如此,企業才能針對工廠內部不同機台設備,進行統一監控與管理,要做到這一步,才算是確定超越了工業2.0水平。

事實上,現今仍有不少製造企業仍停留在「人肉監視器」模式,指定由每個作業人員負責監看一定數量的機台狀態資訊,但不可諱言,人的專注力難免有所極限,可能因疲累而顧此失彼,導致收集到資訊不盡正確詳實,也不可能做到像Remote I/O模組或感測器一樣,在屈屈數秒內便彙集大量資料,所以也只能拉長資料收集的間隔,因而可能無法即時掌握機台設備異狀,甚至錯失了黃金處置時間,只能無奈承受產能或物料報廢等方面的損失。

促使機台聯網  消弭人工作業需求

舉例而言,倘若企業意欲掌握所有機台設備的產能利用率、稼動率,首要之務即是實現三色燈聯網,以便於掌握各個機台停機、待料、生產等不同狀態資訊,算是最基本、難度也相對較低的入門方式。

至於如何做到?若是走有線模式,首先需要針對每台三色燈(機台狀態指示燈),逐一搭配安裝Remote I/O模組,負責讀取燈號資訊,再轉換為數位訊號,然後上傳至中控室的圖控系統,倘若資料收集的頻率很高,完全交由個別Remote I/O模組直接與中控室電腦對話,唯恐佔據大量企業頻寬資源,嚴重影響網路運作效能,為了避免產生這般後遺症,不妨考慮以資料集中器作為中介橋樑,由資料集中器負責彙整多個I/O點,再依循批次處理方式,把大量訊號分批傳遞至中控室,如此便無需在極短時間內盤踞極大的頻寬資源。

論及一個資料集中器,應該串聯多少個I/O點,則取決於企業期望在多少的時間間隔內,接收機台設備狀態資訊,間隔愈短,意謂單一資料集中器接入的I/O點不宜過多,連帶使企業必須部署較大數量的資料集中器,藉以完整收集產線內所有機台的即時狀態。

如果產線環境已不適合拉線,則可透過無線傳輸方式加以突破,其做法是在每一個機台狀態指示燈旁安裝ZigBee I/O模組,接著將無線訊號傳送到無線轉換器,再由無線轉換器將接收到的資訊轉成RS485格式,發送給中控電腦,或是利用無線可程式自動化控制器居間彙集資訊,經過集中整理後,再發送到後台圖控系統。

當然,如果企業想集中收納的機台資訊,並不僅止於三色燈號,另外需要探知溫濕度、耗電量、安全門狀態、相關參數設定、異常訊息...等等更為豐富的資料,就必須採取更為複雜的聯網模式,可能是與CAN、Modbus、PROFIBUS或EtherCAT...等等不同自動化控制器,直接進行接入整合,抑或從SCADA Handler搭配PLC驅動程式作為出點,再透過機台設備的LAN Port收集數據。

一個實際的例子,某家印刷電路板廠商,透過PAC控制器收集PLC資料,接著將原始數據的串列通訊格式轉為網路介面,繼而輸送到後端圖控系統,再由圖控系統負責解析PLC通訊協定,據此獲取諸如機台稼動率、相關參數設定、異常訊息、機台設備狀態等所需資訊。

此外某家半導體封測廠商,為了有效統整產線內各機台設備的狀態資訊,乃至於工單進度、安全開關、生產資訊等數據,以利於提升整廠作業效能,於是決定佈建PAC控制器,由PAC負責擷取PLC通訊資料,經由解析相關參數過後,接著上傳到後台中控電腦。

然而有業者提醒,許多製造企業所採用的機台設備,都已歷經風霜,擁有相當長的使用歷程,當年根本沒有想到日後會有工業4.0、工業物聯網、智慧工廠等一干需求,所以並未向設備原廠要求提供哪些類型的資訊,如今能從控制器讀取的數據多寡,取決於早年該設備原廠究竟給了哪些資料,這部份也只能盡人事、聽天命,就算發現缺少了某些關鍵數據,礙於機台老舊,即使原廠可能也愛莫能助。

另一方面,多數企業擁有眾多異質廠牌的機台設備,彼此操持的語言大不相同,如何有效將眾多方言轉譯為統一的國語,同樣煞費苦心,現今最快的解決方式,理應是透過IoT閘道器來執行各式通訊協定的轉換,此外有些解決方案供應商不走IoT閘道器模式,而是以含有大數據分析機能的智能平台為基底,訴求當資料要被拿來分析時,才動態賦予資料欄位定義,因此無需理會原始機台設備究竟採用哪些通訊協定,不失為聰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