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應用題材併發 物聯網富含商機沃土 智慧應用 影音
DFORUM
ST Microsite

多元應用題材併發 物聯網富含商機沃土

  • DIGITIMES企劃

環顧車聯網各式應用,包括資訊娛樂、底盤(Chassis)、先進駕駛輔助(ADAS)等三大題材,都可望坐擁可觀的市場產值。Ericsson
環顧車聯網各式應用,包括資訊娛樂、底盤(Chassis)、先進駕駛輔助(ADAS)等三大題材,都可望坐擁可觀的市場產值。Ericsson

根據IC Insights報告,今年(2015)元月期間,其原本預估全球電子系統產品市場年增率為6.45%、半導體市場年增率6.96%,無奈此後全球總體經濟發展不若預期,以致將上述數據各自下修為4.08%與1.89%,顯見高科技產業面臨嚴謹考驗,此時「物聯網(IoT)」便成為賴以振衰起蔽的出海口。

無庸置疑,綜觀所有電子系統產品,不論出貨量較低的大型醫療設備、汽車、伺服器、DVD播放機?錄放機、遊戲機,或是出貨量較大的數位機上盒、數位相機、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平板電腦、個人電腦、數位電視、固態硬碟、記憶卡(快閃碟)、手機,都需要倚靠半導體元件的撐持。

含括智慧手錶、智慧眼鏡或智慧手環等眾多產品型態的穿戴式裝置,儘管門檻低、競爭激烈可期,但因成長力道強勁,仍吸引眾多高科技業者爭相投入。Forbes

含括智慧手錶、智慧眼鏡或智慧手環等眾多產品型態的穿戴式裝置,儘管門檻低、競爭激烈可期,但因成長力道強勁,仍吸引眾多高科技業者爭相投入。Forbes

因此一葉知秋,電子系統產品與半導體產業的榮枯,可謂環環相扣、密不可分。尤其是2015年出貨量直逼19億台、量體最大的手機產品,更攸關高科技產業景氣至鉅。

只可惜,根據IDC近期預測,單就智慧型手機,2015年全球出貨量將達14.4億支,年成長率僅10.4%,遠低於2014年的27.5%;更有甚者,倘若第三季期間手機出貨表現持續低迷,年增率不排除進一步下探至個位數。

在此前提下,包括半導體等高科技業者都很關心,隨著前後兩代殺手級應用——個人電腦、手機——出貨成長皆呈現趨緩走勢,下一個機會點究竟何在?正因如此,連同穿戴式裝置(包含智慧手錶、智慧眼鏡與智慧手環)在內的物聯網(IoT)產品,儘管2015年出貨量預估值僅0.4億台,規模仍毫不起眼,但因為饒富未來性,依然被寄予厚望,普遍視為下一個接棒的殺手級應用。

物聯網崛起  帶動百億新紀元

根據摩根史坦利研究報告的總結,整體電子產業,將隨著物聯網產品的崛起,正式從億(個人電腦)、十億(手機)的世代,邁進百億(IoT)新紀元;由此觀之,若說物聯網是高科技產業的明日之星,並無浮誇之嫌。

從幾個極可能發展成真的未來趨勢來看,皆可望促使物聯網產品暨應用蓬勃興起。一是地球暖化,可望使綠色環保、降低能耗需求驟增,因而帶動諸如智慧電錶、家用恆溫器等產品起飛;二是智慧化,伴隨人機介面與互動、人工智慧等需求提升,連帶促使智慧電視、IA玩具?電子寵物、智慧型機械人等產品逐漸抬頭;三是高齡少子化,將導致居家健康、醫療照護等需求直線上揚,致令臨床醫電、醫療影像乃至居家醫療等產品雨露均霑;四是安全化,在居家防盜安全、行車安全、個人資料安全甚至是國家安全等種種需求牽動下,可望促使居家防盜電子系統產品、安全氣囊電子系統產品、防鎖死煞車系統產品、引擎控制電子系統產品、GPS汽車導航系統產品、遠距影像監視產品及電動車等一系列項目大行其道。

總結來說,不管是前述多元應用趨勢的帶動,以及無線通訊價格愈趨合理、IC性價比條件日益提升、感測器技術顯著精進,一直到雲端軟體暨基礎建設之邁向成熟,再加上更重要的因素——智慧型手機的大量普及,在在都是推升物聯網成長的驅動力。具體而論,物聯網可謂廣大利基市場的集合體,舉凡健康照護、藥物、醫療器材、汽車保險、車聯網、智慧電錶、智慧家庭、休閒應用、穿戴式裝置、工業自動化或者交通運輸,林林總總都與IoT有著緊密的關聯性。

車聯網加穿戴裝置  富含商機沃土

先不說別的,光是針對智慧家庭題材,便不難看出物聯網確實熱力四射;時至今日,高通(Qualcomm)主導成立AllSeen聯盟,英特爾(Intel)登高一呼創立開放互聯網聯盟(OIC),至於更是動見觀瞻的兩大科技巨擘谷歌(Google)與蘋果(Apple),前者透過斥資購併的家用恆溫器廠商Nest Labs,帶頭成立物聯網聯盟(Thread Group),而後者也藉由WWDC年會公開發表智慧家庭平台(HomeKit)。所以說,著眼於山雨欲來的智慧家庭商機,舉世科技大廠全都動了起來,藉由籌組聯盟、購併抑或開放API等方式多管齊下,使出渾身解數搶佔灘頭堡。

然而環顧物聯網偌大商機的興奮點,智慧家庭不過是其中一塊,其餘不管是健康照護、車聯網,乃至涵蓋了眾多應用面向的智慧城市,細究箇中每一個領域,都各自蘊含豐沛題材。

綜合Gartner、工研院IEK等國內外研究機構推估,若以市場需求大小為縱軸,再以門檻(含括技術障礙、基礎設施條件、商業模式、市場結構、法令監管…等不同壁壘因素合併考量)高低為橫軸,則可歸納出最值得留意的兩大區塊,其一是「需求大且門檻高」的象限,譬如車聯網、智慧藥丸、健康?醫療照護監控等應用項目皆屬於此;另一則是「需求大但門檻低」之象限,則包括了穿戴式裝置、LED連網燈泡、LED路燈、多媒體載具、智慧電錶、安全?保全等應用項目;再做進一步收斂,可知車聯網、穿戴式裝置分屬門檻高與低的商機重鎮,都可被視為兵家必爭之地。

在此之中,穿戴式裝置象徵著龐大的未來成長潛力,若以2013~2020年期間對半導體市場的複合增長率為基準,舉凡智慧眼鏡的162%、健康照護監控暨相關穿戴式裝置的105%,乃至於智慧手錶的89%,都相當具有看頭。

退而求其次,觀察複合增長率不若穿戴式裝置亮眼,但市場規模卻較穿戴式裝置大上許多的題材,無疑正是車聯網;進一步將車聯網商機予以分門別類,再依市場規模大小進行排序,則最為誘人的前三大商機,分別是資訊娛樂、底盤(Chassis),及先進駕駛輔助(ADAS),複合增長率以ADAS的75%為最高,市場規模則以資訊娛樂的25億美元為最大,至於另外三項規模較小、但亦不容忽略的車聯網商機,則依序是動力傳動(Powertrain)、車身(Body)及安全(Safety)等項目。

SiP、省電與感測  並列IoT產品設計重點

姑且不論應用屬性為何,欲剖析絕大多數物聯網產品的發展走向,皆可以半導體IC產業為依歸,主要是因為,無論何種性質的物聯網產品,都需要以IC晶片為核心,由此構成的各式終端裝置,某種程度上都可被視為載具,結合網路通訊、雲端運算甚至是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得以催生為不同的智慧化應用方案。

因此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2014年時針對IoT所發表的談話,無疑正道盡了IC產業切入物聯網的過程,所必須秉持的三大技術研發原則。

首先是系統級封裝、也就是業界所稱的SiP技術,旨在將基於不同製程或功能所產製的異質或同質晶片,予以高度整合堆疊,據以同步實現晶片多功能整合、及縮小體積等目的,進而呼應物聯網產品的輕薄短小之勢;Apple Watch內含的S1晶片便是極其代表性的例子,其中除了承載Apple處理器、512MB SRAM、無線充電晶片、觸控螢幕控制器、陀螺儀、加速度計、NFC功率放大器、NFC控制器外,還不乏電源管理機制,堪稱是現今SiP技術運用的極致表現。

第二項原則是富含眾多感測器技術。此乃由於不論感測器是被應用在汽車聯網、健康照護、安全監控、智慧工廠、智慧節能…等等不同情境,都是扮演相關產品與外在環境的橋接者,例如將外部環境的溫度、濕度、重力、壓力等物理訊號,乃至於人體的體溫脈搏或血壓等生理訊號,轉換成為可被量化的數值,繼而上傳至後台雲端平台統計分析後,終至將結果回饋予最終用戶,成為具有價值的決策參考依據。

第三項原則是省電,顯見低功耗絕對是物聯網IC元件的關鍵要素,因此晶圓製程商紛紛推動低能耗製程平台,而後段封測廠也相繼發展諸如Fine-Pitch等低能耗封裝技術,道理便在於此。

除此之外,IoT終端產品也必須具備快速(舉凡計算性能、軟體運行效率等)、實惠、甚或造型美觀等元素,凡此種種,皆是未來物聯網產品設計的重點所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