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商務管理須與企業營運策略相結合 智慧應用 影音
TI(ASC)
Event

智慧商務管理須與企業營運策略相結合

  • DigiTimes企劃

不同的企業經營模式,產生不同的策略目標,需要調整不同的商業模式。而商業模式的調整與轉變,自然會帶來IT流程的改變。導入智慧商務,需要與企業營運策略緊密結合!
不同的企業經營模式,產生不同的策略目標,需要調整不同的商業模式。而商業模式的調整與轉變,自然會帶來IT流程的改變。導入智慧商務,需要與企業營運策略緊密結合!

隨著製造代工營運模式遭遇瓶頸,一昧依靠大量製造銷售,以降低成本的競爭能力已不再能為企業帶來優勢時,如何透過透過商務自動化、協同營運與資源整合等方法,已逐漸成為公司治理與成長的主要動力,更成為企業IT重要的投資策略。

許多企業在衡量投資IT的價值,常常是從成本高低切入,但在全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IT的價值應該在於能否即時有效的引進和利用科技的創新,與取得適當的資源,確保事業本體在全球競合的舞台上的競爭力,才能把事業做的更遠、更快、更廣以及更深。

中央大學EPR中心主任陳炫碩指出,很多企業制定各種KPI,但卻不清楚公司核心發展策略為何。

中央大學EPR中心主任陳炫碩指出,很多企業制定各種KPI,但卻不清楚公司核心發展策略為何。

明基逐鹿產品規劃處處長林忠信指出,IT的投資成本應該是相對的,並非絕對,能否達到靈活、彈性與快速調適的目標,才是主要的課題。事實上,公司策略的創新,往往需要商業模式的配合,包括人員組織、企業流程及資訊系統等,才能反映在經營成果上。

為了提升競爭力,企業往往會訂定各種KPI,並與商業智慧系統相結合,希望能創造更高的獲利。但中央大學EPR中心主任陳炫碩指出,很多企業訂定KPI,卻不知道是為何而戰,是因為多賺錢?降低成本?還是提升競爭力?有些企業甚至想直接引用其他優秀企業的KPI,其實並不見得適用。

企業選擇的KPI,其實跟策略訂定息息相關。根據波特的五力分析法,一家企業所選擇的產業,進入障礙很高,對供應商及客戶的議價能力很強、替代性商品及競者都很少,這家企業的獲利能力就會很高。

但企業要賺錢,不一定要待在正確的產業。陳炫碩指出,過去幾十年來,美國最賺錢的產業是製藥業,最賠錢的產業是航空業,但航空業中最賺錢的企業獲利,還是比製藥業中最賠錢的企業要高,顯示企業是否擁有異質的核心能力,也是策略訂定的關鍵。

但根據核心能力挑選策略,也不見得適當,因為企業相對傑出的核心能力,可能放到市場上,還是不如其他企業。因此也有企業在策略訂定時,考慮的是客戶需求,陳炫碩認為,唯有創造價值,企業才會成功。

但企業通常只會注意現在的客戶、大客戶,或是對營收貢獻最大的客戶。如任天堂的Wii技術,不見得比得上微軟或Sony,所以很難在重量級玩家市場取得足夠的優勢,因此任天堂選擇輕量級玩家市場,選擇「非客戶」反而掌握到創新的價值。

公司如何幫客戶及股東創造、交付並抓住價值,其實就是企業的經營模式。陳炫碩指出,一家公司首先要思考的是,要提供什麼樣的價值,如便利商店的價值,並非所銷售的商品,因為客戶重視的價值是「便利」,如果企業只是努力降低成本,反而忽略應該關注的價值。

企業應該要思考找哪些客戶,如果企業的價值在於「便利」,卻努力去找在乎價格的客戶,就不是正確的策略,因此企業訂定策略時,價值必須跟客戶契合,思考如何維護客戶關係、透過哪些通路抓住客戶,再透過關鍵動作(如品牌業者做廣告、代工業者蓋工廠)、關鍵夥伴等與成本結構有關的資源,將價值交付給客戶,也是一種營運模式。

換句話說,企業想要創新,應該從如何創造價值而非產品,會比較能找到策略制定的方向。由於策略決定方向,經營模式則是要用來執行策略,企業流程則是用來配合經營模式,因此IT人員在努力完善及執行企業流程的所作所為,也就跟營運模式乃至於企業策略,有著緊密的關係,企業也才能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KPI。

由於不同的策略目標,就要調整不同的商業模式。企業模式的調整與轉變,自然會帶來IT流程的改變,IT基礎設施自然也要隨之調整,才能因應企業模式需要改變的需求。

以商業智慧系統建置為例,耐特普羅資訊技術總監吳承諭指出,在一個BI完整的架構中,會有一個資料庫,而因為不同的產業需求而有不同的模型,且因為使用者無法直接使用後端資料庫,必須要有前端展現應用系統搭配,包括統計報表、決策支援、樞紐分析、戰情報告等,才能將後端的資料順利送至前端,產生使用者真正需要的資訊。

此外,由於行動科技及雲端運算日漸受到重視,如何讓商業智慧系統與前者相結合,也是企業IT的重要趨勢。凌通科技資訊管理部經理周賢良指出,行動BI的價值,就是可讓企業決策者隨身攜帶BI,提升執行力及應變力。

但導入BI往往是IT人員的惡夢,在國外投資建設BI的企業,有60%~70%以失敗告終,主因包括產生的數字不正確、需要人工作業調整,提供資訊不夠即時等,更重要的是,建置BI需要時間,時間可能長達一年,檢討的壓力很大。

為了能讓BI發揮如期的效能,周賢良指出,BI必須能夠讓企業了解過去、調整現在及決策未來。BI建置也要考量終端使用者的需求,如高階主管、業務、工程、常駐廠商,由於每個人需要的都不太一樣,如高階主管重視的是如何判斷及決策管理;分析人員重視的是查詢分析及比較趨勢;資訊人員看重的是報表設計及管理維護,建置過程要設法照顧到各層級使用者的資訊需求。

導入商業智慧系統,讓商務運作更具智慧,對企業管理實務而言,無疑是一大變革。但改變必須循序漸進,需要時間累積,不要躁進,把握問題的本質,掌握解決的目標,選擇正確的工具,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一個好的工具,必須搭配好的制度、好的流程,更需要好的人才及執行力,資訊系統才會變成神兵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