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產品的發展現況與未來挑戰 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Computex
ST Microsite

MID產品的發展現況與未來挑戰

  • DIGITIMES企劃

前言:雖然MID的產品光環,幾乎都被Netbook搶光,但實際上MID其設計概念上在市場仍極有應用價值,只不過Netbook的市場定位與MID過於接近,除非MID在系統整合與網路、定位、通訊...等新技術融合上尋求新的突破,才能為MID產品帶來新面貌,而不是在Netbook的陰影下夾縫求生...

本文:
MID為「Mobile Internet Device」的全名縮寫,直接檢視其名稱就會發現,產品名稱已直截了當告訴你這是個上網用的隨身設備,姑且不論MID到底能不能再創繼Netbook的銷售高峰,但仍可先討論其硬體設計與方向在眾多近似用途設備已充斥坊間的現況下,討論其可行的設計方向與未來設計重點。

MID裝置的硬體設計挑戰

MID要做到隨身應用,關鍵的操作易用性(如觸控、聲控、多點觸控),即是這類裝置能否好用的關鍵,另為滿足隨時開機就能使用,其作業系統能否支援開機即用,且效能可在隨身裝置達到最佳應用效率,這又是這類裝置使用是否順暢的觀察重點。

aigo製作的MID裝置。(aigo)

aigo製作的MID裝置。(aigo)

當然,要達到Mobile行動化,關鍵問題在於電池的續航力,為了攜帶便利電池絕對不能太大,但電池容量與體積幾乎呈現正比,那要如何延長續航力又同時不增加體積與重量呢?那只能從減低系統電能耗用下手了。在實際設計案例中,這類型動裝置想進一步達到省電目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降低處理器的功耗,而其餘如面板、記憶體、週邊板卡的電力耗用,則可透過電源管理機制來達成省電目的。

Intel規劃的MID概念商品。(Intel)

Intel規劃的MID概念商品。(Intel)

遭UMPC、Netbook夾擊 如何突圍是關鍵

雖然MID被UMPC與Netbook左右夾擊,造成市場定位不明,較保守的業者通常已將開發中或即將商品化的產品紛紛喊停,一來MID最近的氣勢相較Netbook是弱了許多,對比UMPC螢幕又小了一點,而隨身已經有如iPhone或Android...等高階智慧型手機了,那MID又有存在價值?

R2E為Asus推出的UMPC,是針對商務應用設計的產品。(Asus)

R2E為Asus推出的UMPC,是針對商務應用設計的產品。(Asus)

其實別小看MID這個概念,MID概念架構,可是曾經獨領風騷過一段時日!以美國舊金山年度舉辦的IDF(Intel Developer Forum)大會,在2008年鉅細靡遺呈現未來MID產品概念形象實,這個Mobile Internet Device行動上網裝置,不只是僅有概念呈現,而是已經有相關廠商針對此概念規劃,提出實機試作產品。

而早在Intel釋出MID相關設計概念與資源實,為開發MID產品要求的體積小、效能高、低功耗目標,也在Intel內部專為MID應用推出幾次技術平台,但只不過其中較成熟的Atom平台,還看不到MID市場開花結果,就被強勢的Netbook所遮蔽。

Samsung 推出的Ultra UMPC,其設計尺寸已相當接近MID規格。(Samsung)

Samsung 推出的Ultra UMPC,其設計尺寸已相當接近MID規格。(Samsung)

網路隨身應用是MID發展命脈

觀察其網通支援實力,其實MID除是做為行動運算平台外,最大的關鍵應用是整合無線網通技術,力入3G、WiMAX...等不同無線應用技術,除行動網通平台概念外,MID亦可整合如GPS導航、網路電話撥打、收信、瀏覽網頁...等需求,而重要的是只要隨身使用MID,就可以不用再攜帶相對笨重的筆記型電腦,達到隨時隨地接取網路資運的目的。

為了實現這種願景,其實在技術層面就得克服許多障礙,例如,行動裝置的系統核心處理器,就是一大關鍵,這部份若無法有整合同時壓低功耗,在硬體開發上就無法達到MID最初要求的隨身攜帶目的,雖然目前已有Intel Atom或相關應用架構,其整合度距離SoC(System on Chip)的目標仍有一段距離。

lenovo ideapad MID。(lenovo)

lenovo ideapad MID。(lenovo)

螢幕尺寸限制MID發展?

而MID在Intel的定位下,原先的開發目的在於提供介於PDA、筆記型電腦間,的個人隨身攜帶上網設備,但其產品定位又與極近似的UMPC不同。由Intel的定義,MID螢幕約在4.8吋左右,而UMPC至少就是7吋左右,除兩種裝置都可支援觸控操作,也同時能支援Windows Vista作業系統安裝運行,甚至支援Linux都不成問題,但兩者產品仍有應用場合方面的差異。

觀察MID的特色即在於利用無線寬頻網路的優勢,將過去以定點應用網路的習慣,透過MID導入而大幅改觀,轉換為個人隨時皆可使用的無線網路環境。換句話說,MID的訴求是比UMPC更具可攜性的應用條件,反觀UMPC的產品定位,則較朝向商用市場靠攏。

UMID其實是不折不扣的Netbook設計,只是其尺寸設計得極小,螢幕僅4.8吋。

UMID其實是不折不扣的Netbook設計,只是其尺寸設計得極小,螢幕僅4.8吋。

不同晶片架構 亦能實踐MID設計

而最初率先推出MID樣品試作機種的業者,有華碩、Aigo、富士通、HTC與三星...等品牌電腦業者,原McGaslin平台架構為搭載Intel A1x0處理器,並且搭配使用Intel 945GU Express晶片組和ICH7U I/0控制晶片,搭載的連網技術初期仍以Wi-Fi為主。繼第一代McGaslin平台後,第二代的平台Menlow架構,已導入最新45奈米製程晶片技術,而新平台也將使用代號Silverthorne的低功耗處理器,搭配Poulsbo晶片組。

另外,在架構升級的同時,原有支援的Wi-Fi與藍牙無線功能,還將提供WiMAX、3G...等選配模組搭配升級,另多數試作機也將嘗試導入GPS導航、網路語音、電話...等功能。其實MID的發展除在Intel系的x86解決方案外,目前新的趨勢有的採取ARM架構,有得則著眼更具成本優勢的設計架構,預計就如同Netbook的低價熱潮帶起市場風潮一般,只要裝置本身架構與設計完善,搭配賣價便宜,也可在同質性平台或設備大量重疊互用的市場環境,衝出出1條自己的路。

觀察MID的價格,會發現價格是多數IT產品能否快速搶市的關鍵,以第一代的MID平台產品,售價約為800美元上下,Menlow平台推出後價格可望壓至500美元,預估2009年MID價格還可望再進一步壓低。

除了Intel的架構外,實踐MID目標也可透過AMD或VIA產品達成,以AMD為例,低功耗手持裝置用處理器即有以往是以舊款GeNode嵌入式產品,但新架構概念的產品也會為MID應用帶來更多新意。VIA多半以自家的C7-M系列ULV處理器為主要應用模式,並搭配自家晶片完成MID裝置架構需求。而使用VIA解決方案的業者則有Samsung、Aigo...等。

SmartQ 5為採ARM架構的MID產品,售價低廉是一大特色。(smartdevices)

SmartQ 5為採ARM架構的MID產品,售價低廉是一大特色。(smartdevices)

Moblin勢力不可小覷

目前市場上的MID,如果是採以Linux為基礎的操作系統,這些系統多半是以Moblin為基礎的Midinux作業系統。而Midinux作業系統能在市場上獲得青睞、取得佔有率,可以發現一些大廠運作的痕跡,例如,日本Sophia PEARTREE、聯想的Ideapad U8、Aigo P8860、明基S6...等目前台面上的MID產品,基本上都是以Intel Atom架構下搭配Asianux Midinux系統建構的環境。

為甚麼這些大廠都朝向選擇這類解決方案?其實原因很單純,首先Intel Atom架構在Intel大力推廣Moblin平台,投注大量研發資源進行Atom架構用於MID的運作最佳化設計,透過搭載Moblin會有提昇規格標注的待機時間至少20%以上。

另Midinux已內建如瀏覽器、RSS閱讀軟體、即時線上通訊、VoIP軟體、多媒體播放器、圖片管理、錄音軟體、照相處理、郵件軟體、辦公室軟體與PDF檢視軟體,根本已經是具體而微的作業環境系統,導入Atom加上Moblin平台,等於可讓廠商的開發資源得到最有效率的應用,加速產品商品化動作,也同時為MID產品的附加價值加分。

根基於Internet應用導向設計的Moblin平台系統,其實設計目的就是為了提昇Internet使用體驗而開發,又同時兼顧MID螢幕尺寸較小、輸入效率有限的先天限制做了最佳化配置,例如,從Moblin平台整合的應用軟體與功能就能發現,幾乎8成應用程序都是與Internet有關,而相關開發成果已經相當完整,且足以達到商品化的要求。

而Moblin平台的開發架構與目前常見的PC或Mac平台系統不同,採開放式的透明系統架構,目的再提供平台功能,加速MID產業發展,而不僅硬體開發者可以在各自的商品導入現有的Moblin平台開發成果,而標準畫的硬體環境也能加速相關應用功能良性、正向發展,甚至建構一第三方軟體開發市場需求,豐富Moblin平台應用價值。

目前Moblin平台最新版本為2.0版,未來將朝3.0技術進行整合,雖然Moblin平台是針對MID強化應用目的而催生,但實際上由於Netbook、Nettop市場熱絡,Moblin平台也在其系統支援性提供Netbook與Nettop的導入架構。

Moblin已經整合多媒體與Internet應用資源,業者不需浪費時間即可加速產品商品化速度。

Moblin已經整合多媒體與Internet應用資源,業者不需浪費時間即可加速產品商品化速度。

檢視MID無法熱賣的主因

接著檢視為何MID無法熱賣的原因。其實MID概念可以說是來自Netbook,只是其架構更加精簡,卻又十分接近UMPC與PDA產品。在實際功能規劃上,主要是以觸控螢幕作為最常用的輸入方式,螢幕尺寸在7吋以內,支援無線網路是基本要求,另如WiMAX或3G網路,目前的作法是以外插網卡或是外接方式實現。

在作業系統方面,主流仍是以x86架構為大宗,另用戶也能自行改採Linux或Windows XP作業系統架構,但關鍵的問題在於電力,因x86架構是相對較消耗電力的平台,多數參考設計或試作機,大部分僅有3小時上下的續航力,這對於要作為隨身上網用途而言,這種電力水準,顯得有點吃緊。

而x86的劣勢,即便換用具備更低耗能的Atom處理器平台,其耗能水準依舊高於ARM架構,在省電能力的考驗明顯趨於劣勢。如果要將朝向修改電池的方向去延長系統續航力,但其結果可能又會回到原點,因為MID若加大電池設計,超過初期規劃的700公克內的要求,那就等於是UMPC噸位,此即失去MID的產品定位意義。

操作體驗左右產品接受度

再來檢視MID的關鍵問題,其實就在於其7吋以內的螢幕顯得有點過小,此即會造成輸入便利性受限,另外也是螢幕尺寸衍生的問題,目前主流網頁的解析度,大多設於1,024x768,而7吋面板大多無法完整顯示,若MID的面板為800x600,將會大幅減低使用與採購意願,而若透過軟體技術壓縮顯示畫面,那使用體驗也會大打折扣。而MID建議的螢幕尺寸,正好落於詭異的解析度範圍,可能也會影響其產品最終接受度與增加推廣的難度。

而MID關鍵的網路支援性,其實會發現,目前部份裝置僅提供至Wi-Fi與藍牙無線,這在要搭配3G或3.5G上網應用時,等於要準備3G電話、傳輸線,或是透過藍牙傳輸網路資訊,這對使用者來說是極不方便的設計。

MID的輸入方式除了觸控技術外,其實部份機種會搭配滑蓋式鍵盤,在QWERTY加持後雖然看似輸入方式變多、也能有近似Netbook的操作效率,但MID的問題也如同UMPC,加了滑蓋鍵盤後,產品體積絕對會增加,對於攜帶性又會造成不便,其中的設計兩難,仍需業者發揮巧思加以克服。

觀察現有的行動裝置產品,MID、UMPC、PDA、智慧型手機與Netbook,眾裝置似乎存在極大的產品同質性,其設備投資似乎又大量重疊,這也會影響消費者選購的意願,在任何一款商品都存在某一部份弱勢設計時,也不可能為了面面俱到讓用戶每樣都帶在身邊,但短線看來MID最需改善的重點仍是電持續航力,如果電池性能無法與手機、PDA抗衡,那使用者應用的必要性與不可取代性就相對低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