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無線通訊技術 打造老年人口優質居家照顧環境 智慧應用 影音
TI(ASC)
IBM 數位行銷

運用無線通訊技術 打造老年人口優質居家照顧環境

長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林仲志
長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林仲志

台灣人口結構已經趨於老化!根據行政院經建會於2008年的資料顯示,預估到了民國115年時,約每3.2個15~64歲的工作人口即要負擔1位65歲以上的老年人,而在民國145年時,此情況更會惡化到接近於1:1的比例,並造成年輕人極大的社會負擔。

特別是在醫療資源的使用方面,以已經邁入高齡化社會的美國為例子,預估到了2050年時,老年人口即會消耗全美醫療資源40%,而其中又有30%的資源是集中在重症老人身上。但若能延緩5%的老年人進入重症階段,並縮短其住院照顧時間,即可省下高達800億美元的支出。對此長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林仲志表示,如果台灣社會能做好老年人的健康照護,提升健康長者的比例,對於節省醫療開支,減輕年輕人的負擔會有極大的助益。

林仲志認為:「這表示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病床前治療的行為,將老年人口照顧的範圍提早延伸至一般居家生活中,藉由對於看顧對象各種生理指標的偵測,讓醫護人員能夠及早其了解身體健康改變的狀況,提供其在運動飲食習慣的具體改善建議,以延緩銀髮族群的老化過程,減少其罹患慢性疾病與長期臥病在床的機率,並在生活上能感到健康、舒適與快樂。」

為了達到此目標,相關單位有必要建構一「無所不在的醫療照護網路」,透過各種在生活環境、穿戴在目標照護對象身上,以及植入在其體內的感測裝置,偵測與收集其關於身體的各項健康指標、行動資訊、認知資訊、心理資訊、社交資訊、營養資訊及用藥資訊…等,並利用無線網路通訊的方式,將其後送至建有健康狀況知識庫的資料預測中心進行分析,而其分析結果會再送到其負責醫療院所單位的專業人員,以做為其是否實施個人化醫療教育、運動建議、社交功能改善、意外事件追蹤、遠距醫療服務、緊急醫療處理…等事件的重要參考依據。

「感測儀器、資訊分享平台與無線通訊環境是其中重要的技術關鍵。」林仲志表示,除了各式感應偵測裝置需要針對人體經過良好的工學與外形設計,讓老年人樂於習慣使用與穿戴,而不至於因排斥或不舒服的緣故,影響儀器的監測效果之外,後端更需要有一統合的資訊作業平台,以便讓前端儀器所蒐集的監測資料,能透過此平台與後端的相關單位進行分享及互動。「而這前後兩端則必須藉由無線通訊環境進行串接,才能確保老年人能夠在其生活環境中,隨時享受到無所不在的醫療照護服務。」

以長庚養生村為例,為避免干擾到老年居民個人的正常生活模式,提供其在衣、食、住、行、育、樂與安全…等方面互動式的全面看顧,促成高齡人口生活居家閘道與社區平台的成形,該村將各式無線感測器直接內嵌於燈具、坐墊、踏板等家具中,以便蒐集其居民一般日常生活行動的參數資料,做為醫師們診斷及自我健康管理使用。

舉一實際應用案例來說,復健醫師可依據上述感測器所蒐集到的每位長者退化情況,為其規劃適當的運動處方,而該處方會透過無線網路機制,自動下載至家中的通訊設備中,提醒老人家進行適當的運動。林仲志說:「相關的資訊也可同步傳送至健身中心的伺服器上,當長者利用其專屬的RFID啟動某項健身運動設備時,該設備即會依據運動處方籤的指示,自動設定好最佳的運動模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