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恃安全威脅不來 恃自身有萬全準備 智慧應用 影音
Event
EVmember

勿恃安全威脅不來 恃自身有萬全準備

為協助企業客戶評估其欲選擇之雲端服務適用與否,雲端資安聯盟(CSA)提供了諸如雲端控管矩陣(Cloud Control Matrix)等多項參考指南。資料來源:CSA
為協助企業客戶評估其欲選擇之雲端服務適用與否,雲端資安聯盟(CSA)提供了諸如雲端控管矩陣(Cloud Control Matrix)等多項參考指南。資料來源:CSA

綜觀DIGITIMES所執行的「2013企業混合雲應用調查」結果,大致可以體會到,相較於海外各個研究機構的樂觀預期,台灣企業普遍還不具備「混合雲即將大其行道」的認知,現今對此項雲端部署模式的接受度,其實還停留在不算太高的位階。

究其主因,最大的癥結,乃在於多數企業仍未充分信賴混合雲,尤其面對「安全性」這個檢視指標,普遍反應出不小的疑慮,甚至散發出「混合雲與公有雲的安全性差不了多少」的意味。究竟,這些對混合雲安全性投以不信任票的受訪者,只是因為暫時性的不明就理,才導致反應過度?抑或真的看出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有賴我們加以釐清。

相較於海外研究機構的樂觀預期,但本次的調查結果顯示,台灣企業對混合雲布署模式接受度並不算太高,主因在於安全性的疑慮。DIGITIMES攝

相較於海外研究機構的樂觀預期,但本次的調查結果顯示,台灣企業對混合雲布署模式接受度並不算太高,主因在於安全性的疑慮。DIGITIMES攝

事實上,有人說得很好,「More Powerful」就等於「More Problem」,任何的技術應用,只要牽涉到連網,都難免徒留有心人士乘虛而入的破口,例如2012年舉世譁然的伊朗核電廠慘遭駭客入侵事件,就是很明顯的例子;由此推論,就算看似更加安枕無憂的私有雲,都不能全然杜絕安全威脅的疑慮,更何況相對「門戶洞開」的混合雲,誰敢打包票絕無資安風險?所以,此時多數受訪者所展現之投鼠忌器態度,也實在是有幾分道理。

混合雲的安全問題
究竟,理當比公有雲安全許多的混合雲,還存在哪些安全疑慮?根據來自海外的相關專題報導,確實可歸類出幾個問題,第一項問題,在於缺乏可靠的資料備援;不可否認,雲端服務供應商個個心知肚明,自知應當竭盡所能營造一個高可用的應用環境,藉以確保用戶隨時隨地若需要使用其應用資源,都能得償所願,惟儘管這些業者確實已經盡了全力,但仍難避免一些難以逆料的狀況,就連具有高知名度的供應商,都曾因細故捅出大簍子,造成許多客戶網站當機數日。

隨著這些令人遺憾的事故,不禁讓我們意識到,要想造就一個健全的雲端應用環境,肯定需要建立跨越多重資料中心的備援體系,這是減緩單一資料中心失效衝擊的必然途徑,而有意邁向混合雲的企業,顯然必須嚴加檢視其供應商的備援狀態。

或許有人會問,即使導入混合雲,也不會將具有機敏性質的運算任務,擺在相對不安全的公有雲來執行,但他們忽略了兩件事,首先,怎能確保投放到公有雲的運算任務,全都是無涉重要資料的項目?其次,部署混合雲的另一目的,也在於為In-house環境提供備援機制,萬一真的哪天被迫需要在公有雲啟動企業營運,在那段時期,豈不像是淪為刀俎的魚肉?

第二項問題,則是法令規章的遵循。為了確保合規,導入混合雲的企業,不能只是證明自家的私有雲已經滴水不漏,而必須一併證明其所委以資訊處理重任的公有雲,也是符合法規的,證明的方式,無非就在於兩朵雲之間的協調性,其間任何的資料移轉,都是受到嚴格保護的。

然而更麻煩的是,即使你已經過驗證無誤,公私兩朵雲之間的資料交換過程,確實受到高規格的保護,但這些資料一旦到了公有雲供應商的機房,又怎能確保他們內部沒有專門盜賣個資的宵小之徒,會趁機取走客戶的寶貴資料,讓你的合規表現因而破功?因此,企業必須想法設法營造一個環境,意即確保流傳到公有雲機房的資料,都是經過加密的,至少提高歹徒恣意竊據資料的門檻。

第三道難題是安全管理,主要是因為,企業現行採用的安全控制機能,不論是身分驗證、存取管理等項目,都不能只在私有雲一方有效,而應確保兩邊都適用相同的管理準則,如此一來,即需要就相關安全協議進行大整合。

如何整合?不外是兩種方式,其一啟用使用身分認證管理服務,再藉由這個單一的服務機制,運轉所有的雲端應用服務,另一則是在公私兩朵雲之間執行複製,藉以確保資料的同步安全,然不可否認,不管方式為何,都涉及頗高的整合難度,亟待用戶擬妥完善的執行規劃,按部就班來付諸實踐。

第四項問題出在風險管理之上。此乃由於,一經採用混合雲,難免會使用到令企業備感陌生的應用程式介面(API),同時也會導致網路設定趨向複雜化,凡此種種,即有可能浮現企業IT管理人員的知識與能力「缺口」,無法有效駕馭。

細數歷來的資安事件,某種程度上,就像是駭客與用戶端管理者之間的鬥法,誰的技藝愈高、愈不會犯錯,誰就能順利擊敗對手;兩軍對戰,任何環節都不容疏漏,豈容IT管理人員留下鞭長莫及的罩門?要解決這個問題,別無他法,必須重回上一篇文章的論述,只選擇採用標準API、且遵循服務導向架構(SOA)開發原則的外部服務,降低IT管理者不熟悉的機率,藉以維持風險管理能量之不墜。

最後一道難題,便是無從檢驗服務供應商的承諾與保證。因為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尚無一套足以完整涵蓋雲端產業的法令規範,藉以評斷服務供應商建構的環境,是否真正符合諸如安全標準、不同雲之間標準化通訊介面…等等條件,如此一來,企業就只選擇相信或不相信服務供應商所做的承諾與保證,除非等到不好的事情真的發生,才能證明供應商能否履行承諾,但事已至此,未免太遲。

善用外部教戰守則 以求趨吉避凶
究竟現今有無完善的教戰守則,可以協助企業徹頭徹尾地檢驗供應商?答案是有的。譬如雲端安全聯盟(Cloud Security Alliance Taiwan Chapter;CSA),早在2011年期間,便推出「CSA安全信任與保證註冊項目(Security Trust and Assurance Registry;STAR)」,用戶可以透過免費註冊的程序,從而造訪多家雲端服務商所提供的安全控制文件,以及對於各自商品資訊的詳盡描述;藉由此一專案計畫的實施,企業用戶就有跡可循,不致於完全陷入瞎子摸象的狀態,能夠透過相關檔案的披露,深入理解其正在使用、或今後考慮使用的雲端服務供應商,到底存在哪些安全風險。

除此之外,國際電腦稽核協會(Information Systems Audit and Control Association;ISACA)所制定的COBIT(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治理規範,亦是值得參考的依據。據了解,從2012年四月所發布的COBIT 5開始,即已納入雲端運算常見之IT控制目標,任何有意導入混合雲的企業,都可視之為參考指南,據此制定混合雲安全策略,甚至可選擇付費取得COBIT 5的輔助工具-COBIT 5 Enablers或COBIT 5 Implementation,協助企業推動混合雲安全的實務執行。

與此同時,ISACA也對企業用戶提出呼籲,不管企業想要制定何等的安全策略,首要之務,即是確保這些安全策略必須具備「可攜性」,換句話說,企業千萬不要讓安全策略淪於量身訂做,意即凡事只考量到現有的雲端服務供應商。畢竟世事難料,在未來的某一天,企業可能基於服務執行效率、計價合理性…等種種因素,決定轉換跑道至其他的服務供應商,假使每逢這樣的遷移動作,都需要重新思考並制定不一樣的混合雲安全策略,顯然值得商榷,因為在轉換策略的空窗期,難免承受較大的安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