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綠色供應鏈 爭取綠色商機 智慧應用 影音
DFORUM
IBM 數位行銷

善用綠色供應鏈 爭取綠色商機

  • DigiTimes企劃

透過綠色供應鏈管理爭取商機已成趨勢
透過綠色供應鏈管理爭取商機已成趨勢

國內電機電子產業由於原物料採購與生產零部件等商業活動,原本就已存在採購(需求端為下游)或供應(供應端為上游)之鏈狀架構。基於雙贏的經營策略,供應鏈強調的是建立長期的夥伴關係,管理重點主要集中於品質(Quality)、交期(Delivery time)及成本(Cost)。

近幾年來,供應鏈體系已因為國際間對於產品環保性要求的趨勢下,起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歐盟在2003年2月13日公布廢電子電機設備(Waste Electronics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WEEE)及電子電機設備中危害物質禁用(Restriction of the use of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RoHS),以及能源使用產品生態化設計指令(Eco-design Requirements for Energy-using Products;EuP)等三大環保指令後,徹底顛覆資訊電子產品過去強調效能、安規、可靠度為主的製造規範,不但帶動產品環保的要求,更因此掀起了一連串的綠色供應鏈的改造工程。

策略目標應為爭取商機

為了降低成本,獲取最大利潤,全球企業無不追求所謂的「規模經濟」,但未了避免讓組織越來越膨脹,透過供應鏈的國際化,以最少的資金,運用全球各地(尤其是第三世界或新興市場)龐大的人力、土地等資源,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早已是品牌經營的顯學。

台灣資訊電子產業也因此在70年代因應全球化分工而順勢崛起。雖然代工產業往往必須面臨低毛利的經營壓力,但台灣透過產業的群聚效應及兩岸分工的營運模式,串連起相當緊密的供應鏈關係,至今仍具備相當程度的競爭力。

台灣資訊電子產品供應鏈,一向以能夠同時兼顧準時交貨、高量率、大量交貨等服務品質著稱,尤其在研發及製造能力雙頭並進的情況下,代工高技術產品的能力,亦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也因此在綠色供應鏈的趨勢驅動下,不但要順應潮流,更要思考,如何確保原有的競爭力。

事實上,根據競爭策略大師Michael Porter的觀點,企業其實可以利用環境法規促使企業營造出創新環境,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哥倫比亞大學教授Stephen H. Penman也指出,經濟觀點與環境成本兩者在供應鏈上的功能,企業其實可以兼顧,因為環境成本和利益主要就是來自於產品與原料的再生和回收。此外,企業還可將環保理念納入製程和產品設計、包裝,形成產品差異化,避開價格競爭,進而爭取更多消費者認同。

善用管理能力提升獲利機會

為了有效達到前述目的,企業不僅僅要關心綠色供應鏈管理,包含採購、原物料管理、運輸、包裝、回收/逆物流等五個項目,如何整合關鍵部門或功能的效果,如行銷、財務、工程、資訊系統及後勤管理等,從各個面向設法建構出企業管理系統,願意優先考量以環境為目的的價值鏈,更已成為企業必須重視的議題。

不可諱言的是,追求永續發展,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固然是非常重要的目標,但企業畢竟不能為了追求綠色環保的目標,而犧牲獲利。因此,企業首先必須要確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具體目標,應該是建立綠色商機(Green Business),保護市場利益。

如奇美(CMO)的廢棄物資源化策略,讓處理廢棄物的成本變成收益,就是善用環保意識,達成提高效率、節省成本的策略考量;廣達從2006年起定期舉辦綠色供應鏈大會,推動源流設計及供應鏈管理,也是為了要求第一階供應商能夠配合建置相關管理系統,透過資訊化方法,將判定原則納入綠色產品管理系統化檢查,不但可因此避免人為疏失,更有利於爭取代工訂單。

而仁寶更在2005年與惠普(HP)合作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電子化平台系統,包括綠色供應鏈作業規劃、採購、製造、物流、廢棄物管理的整體系統,不但可作為綠色供應鏈數據交換系統,更可與客戶建立更為緊密的夥伴關係。

因此,對代工業者而言,為了爭取綠色商機,綠色供應鏈管理不見得一定要侷限於生產製造部分,上下游供應商、產品設計包裝及運輸、行銷或銷售活動等,都應該一併納入思考。

設計和服務也要納入

值得注意的是,業者若希望將原有的供應鏈,轉型為綠色供應鏈,不能只是關注「製造」,更要跨足「設計」和「服務」,對品牌業者而言,更是重要,因為提供綠色產品和行銷的品牌形象,將有助於提高消費者的良好印象,甚至可能因此願意購買單價較高的產品,進而增加產品非價格因素的競爭力。

過去要創造商機,無非就是增加獲利與降低成本,但在全球勞工意識高漲、土地資源取得不易、新興國家業者強力競爭的情況下,台灣ICT業者已經很難以低價策略搶食代工商機,但若能在因應歐盟等國家環保法令要求的情況下,提高綠色供應鏈的管理能力,將環保問題由危機變成轉機,進而為企業本身創造競爭優勢及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