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製造業設備體檢執行力
提到製造管理,就不能不提台塑集團。台塑網科技資深專案經理邱學秀指出,台塑集團成立於1954年,目前已擁有176家公司,形成一個多角化經營的跨國性集團,2013年營業額達新台幣24,554億元,員工總人數108,861人,其中又以台灣塑膠、南亞塑膠、台灣化學纖維、台塑石化這4家最為重要,也是台塑網科技的主要股東。
至於成立於2000年的台塑網科技,則是將台塑管理實務的經驗、永續經營實力、豐富e化經驗及專業顧問團隊的競爭優勢加以發揮,希望能以專業、服務與創新的精神,提供客戶全方位的e化最佳整合服務。
邱學秀指出,台塑集團成功穩健成長的祕密武器,包括台塑集團的管理制度,以及一套完全將執行力、PDCA(規劃、執行、改善及檢查)的精神,融入到資訊系統裏的流程管理系統,使每日的工作形成一種紀律,成為策略不可分割的一環,這也是企業領導人首要的工作,必須作為組織文化的核心部分。
以南亞塑膠的預知保養管理系統為例,首先是預知保養計畫,並在月?年初用E-mail通知,然後由現場人員實際檢測,一旦發現異常,就要進行改善;透過自動轉檔工具,進行檢測資料分級判定,形成預報檢測資料庫。接下來,預保組就會進行自動稽核,包括督導、稽核、特殊檢測及抽測,檢測結果會進行呈核、統計報告,如果沒有執行,也會產生累積呈核報表提示執行。
南亞塑膠的預知保養e化系統,包含用來進行震動分析及潤滑油品分析的檢測設備,作業機能包含基礎建檔、檢測輸入、管理報表、匯入查詢、自動稽核及申請作業等。如系統每月會針對「關鍵性設備」未改善完成者,列入「關鍵性設備及逾半年未改善完成案件反應單」,產生新年度檢測計畫,包括預計及實際檢測數量,由誰負責,都可以預先做好規劃。
邱學秀指出,異常檢核作業管理也相當重要。檢核的目的,在於確保制度及規範能確實執行,並內化成日常習慣,發現問題並持續改善,止於至善。如現場檢核作業,要將檢核到的異常現象,以拍照或影像方式儲存。
檢核異常系統,需由檢核人員立案,並將異常照片或影像上傳,由各廠負責人員檢討造成異常的原因,並依據異常原因加以分類,設定改善方法、預定完成日期及負責人,並由系統自動針對預定完成日加以追蹤,若有人為疏失,亦需提報,以使主管能確實掌握各檢核異常專案原因及後續改善對策,系統亦提供管理報表,以供提報之用。
邱學秀以檢核直立式爬梯防護為例,原本規定梯長連續超過6公尺時,應每隔9公尺以下設一平臺,同時應於距梯底2米以上部分設置護籠,以供人員上下。設計上若無法每層隔開時,應設防護蓋板覆蓋,人員攀爬至平臺時,應將蓋板覆蓋,才能繼續往上攀爬,避免爬梯直通。
但後來檢測到蓋板沒有蓋上時,進一步了解後才知道,是因為材質太重,蓋上有困難,甚至因此改變流程,要求工作人員使用背負式安全帶,勾掛于垂直式安全母索之防墜器上,可防止人員於攀爬時造成墜落意外,同時加強監工、安全督導員及施工人員的教育訓練,才算是完成異常檢核作業。
邱學秀再以DCS警報系統為例指出,台塑集團的公用廠DCS系統共計19套,廠牌包括Foxboro、Yokogawa、三菱、富士Fuji、ABB等,監控點數約8萬點,每日都需要由專人查詢列印前一日警報排名統計表(依警報數量),以及警報統計彙總表(依警報等級)。
邱學秀表示,整合前的流程,因為系統太多套,加上數量龐大的監控點,導致每日產生的警報統計彙整表非常複雜。因此台塑網先是透過系統整合,DCS警報管理系統,分成五大模組,分別是警報基本管理、警報變更流程管理、警報異常流程管理、定期報表通知及警報減量工具,大幅簡化系統的複雜度。
而在流程方面,則是設計出自動立案及手動立案兩種流程。自動立案是由系統偵測,根據警報紀錄及異常偵測管制資料自動立案,進行傳簽及出表通知,包括每日針對全廠警報數量前十名自動立案出表、每日偵測責任區警報數量(1天?1小時?10分),每日偵測全廠警報等級比例(輕?中?重故障),有逾限時才會自動立案出表。
以每日警報立案為例,每日8:00會針對全廠每日警報前十名出單,提供予現場專人瞭解前一日警報發生情況並進行立案處理,填寫項目皆由系統自動帶入,包括Tag No.、發生次數、警報訊息內容、警報原因、處理對策、警報等級、Tag類型、警報種類、課別、責任區、實完日,不需人工手填,警報原因、處理對策於廠經辦關卡時可於DCS警報管理平台修改,廠經辦將表單送出後即不可修改。
至於警報數量KPI異常反應單,則是在每日8:00時,只要監控責任區前一日警報數量超過企業管制KPI(每日?每小時?每十分)時即進行立案,責任區管理者除了要選擇處理經辦並填寫異常說明暨交辦事項外,也需要填寫處理狀況說明。
邱學秀指出,利用資訊化的流程管理系統的概念(FPG-Flow),將原本鬆散的人工作業環節,能夠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有效整合企業內外流程,並將管理制度固化到系統裏。流程的運作及其內含的資訊,可做為分析參考的依據,讓管理者能夠輕鬆的控管流程,並依據分析的結果評估流程效率,進一步達到流程再造、精簡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