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Tracker雙軸+雙面增加60%發電量 智慧應用 影音
工研院
Event

iPVTracker雙軸+雙面增加60%發電量

  • 尤嘉禾台北

PV Magazine預測,2018年全球追日市場將有20GW的出貨量;由2017年美國SPI展會也觀察到將近有80%以上的系統都在展示追日型支架,可見追日型發電系統幾乎已成為建置太陽能發電站的首選項目。現在,全球更是將焦點放在雙面發電模組搭配追日型系統的發電效益上。其中,甫獲中美晶、國碩集團投資的BIG SUN(太陽光3566),早在2017年上海SNEC全球太陽能展,即以雙玻雙面發電模組結合於自家iPV Tracker雙軸追日系統的高發電特點,從兩千多家廠商中脫穎而出,獲得大會認可的十大亮點獎。

BIG SUN專利產品iPV Tracker多年的案場實證數據分析,證實發電效益比固定式系統多30%以上,加上客戶針對雙面發電模組的加乘反饋實據,發現iPV Tracker搭載雙面發電模組比搭載單面模組的發電量差異10%;也就是說雙面發電模組結合於iPV Tracker的總體發電量可高於固定式40%以上,而這也僅是架設在泥草地上。BIG SUN合作的全球模組大廠客戶還針對不同地表的反射實驗,發現在草地或泥沙地的反射下,模組發電效益大約可再增加5至10%、在白水泥地則可達到15%,若在雪地或水面甚至結合反光鏡面材質的話,將可再增加至20至30%。換句話說,一座設置在水面上且搭載雙面發電模組的iPV Tracker,其發電效益將高於固定式60%以上。

BIG SUN集團董事長也是iPV Tracker發明人羅家慶進一步補充,「水佔地球2/3面積,所以我們將iPV Tracker的結合延伸到水面上,友善利用這龐大資源」;在深水域的地方,iPV Tracker浮具型系統結合雙面發電模組,架高3M以上、間距2.5M,能有60%的透光率與50%以上的發電增加量。而在淺水域或湖塘地區,推出最佳的漁光共生方案,將H型鋼基樁結合水泥打樁,以超大11.6M樁距與6.5M總架高度,更能提高透光率至70%~80%,結合雙玻雙面發電模組,總發電量更較傳統固定浮具型系統增加60%~75%。重要的是,如此友善的系統建置空間,能讓漁民維持便利作息,更可整合自動化的養殖設備,確保100%的漁獲產量。羅家慶表示「這也是我們繼農業大棚後的另一產業應用整合」。

太陽光電的發電效益發揮至極的三要素「傾角、高度和反射地表」。「傾角」是指發電系統擁有最佳角度來正面吸收陽光;「高度」則代表系統在搭配雙面發電模組時有足夠的空間讓下方的日照可以反射和散射;而選擇「最高反射率」的地表建置系統則可讓整體的發電效益更加提升。除此之外,iPVTracker尚有可360度旋轉達到精準追日和「避強風、避沙塵、避積雪、避鹽化、避遮蔭、避淹水、避光害」等安全優勢。建置在反光材質或水面上,iPVTracker將大幅提升發電效益與降低每度電的成本繼而成為地表上「水陸兩用的發電新霸主!」

全球布局策略上,BIG SUN更開啟授權的新商機,除了五金電控與雲端監控系統依舊交由公司生產外,授權商可自行生產iPV Tracker的鋼構支架,透過在地化直接降低製造成本外還可聯名品牌的露出達到共同行銷的效果。2018年5月的上海SNEC展會(5月28~30日)中,太陽光電BIG SUN (攤位:W1館 #008)也將實體iPV Tracker結合兩大龍頭廠的高效雙面發電模組共同展出,展現其高適應及高效的發電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