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機器人更「擬人」 非夕科技的創新之路 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member

讓機器人更「擬人」 非夕科技的創新之路

  • 劉中興台北

以適應性機器人為基元的全自動適應性產線。Flexiv
以適應性機器人為基元的全自動適應性產線。Flexiv

工業機械臂的應用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現在,許多自動化工廠裡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然而,根據McKinsey Report的研究,在現有的技術架構下,只有不到5%的職業可以實現完全自動化,世界範圍內的機器人使用率仍然極低。

使用率低的本質是機器人的能力仍無法匹敵人工,不能給使用者帶來更優價值。2016年,幾個在史丹佛大學機器人和人工智慧實驗室工作的年輕人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並在一系列頭腦風暴和實地調研之後,決意跳出原有的機器人技術架構另闢蹊徑——打造足夠仿人的機器人。隨後,他們成立了Flexiv非夕科技。

傳統工業機器人在工作時,需要先拍攝周圍環境和物體,再對作業軌跡和任務進行預設,如果過程中環境、物體、需求出現了變化,就很容易導致不理想的結果。想要讓機器人足夠“仿人”,就要讓它能夠像人類一樣適應複雜的任務和環境。

因此,非夕將新一代的機械臂定義為適應性機器人(Adaptive Robot)。
自成立後,非夕從0到1探索創造理想機器人的路徑,並通過多年的積累,在以下四個技術維度取得了創新突破:
1. 研發全新力覺感應技術,讓機器人的力感知實現如手感一般的精細觸覺;
2. 對機器人底層軟硬體進行力控優化,實現堪比人體條件反射的力覺調整和控制;
3. 讓機器人具備全身力控規劃能力,達到“小腦”層面的協調;
4. 打造雲-邊-端協同一體的通用AI平台,為機器人完善智慧“大腦”。

基於這些底層能力,適應性機器人具備了這些關鍵特性:
- 適應操作物件的不確定性,具有較高的位置誤差容忍度。在產線上,通常會存在無法避免的產品公差、製程誤差或受力發生的形變、裝配或檢測流程累積的誤差、AI視覺的系統誤差等,適應性機器人可以補償這些誤差,確保能夠高品質完成工作。

- 適應複雜外部環境的干擾,具有強抗干擾能力。當機器人周圍的環境發生震動或擾動,如AGV晃動、產線震動、人為干擾時,適應性機器人可以很好地抵消或順應干擾,持續進行工作。

- 適應類似任務的快速遷移,具有智慧可遷移的能力。適應性機器人只需簡易配置便可處理大量相似又不完全相同的工作任務,便於產線的快速建置、換型、換線。

2019年,非夕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展上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台適應性機器人,吸引了眾多關注。目前,非夕已經發布了七軸適應性機器人Rizon拂曉系列(Rizon 4, Rizon 4s, Rizon 10)、力控並聯機器人Moonlight玄暉和力控夾爪Grav星擎系列(Grav、Grav Enhanced)。

此外,為方便現場部署、高效完成機器人程式設計、並激發開發者創造力創建複雜應用,非夕接連推出了圖形化程式設計系統Flexiv Elements、功能強大的開發套件Flexiv RDK、和通用機器人人工智慧系統NOEMA。

目前,基於適應性機器人多方面的能力,非夕面向汽車、3C電子、一般工業、新能源、航空航太、家電、醫療、農業、物流、餐飲、科研等多個領域提供包括適應性裝配、表面處理、物料搬運、機器看護、服務類等作業場景的自動化解決方案,客戶遍佈亞洲、北美洲、歐洲。

2022年,非夕完成近一億美元B+輪融資,成為通用機器人領域的獨角獸企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