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服務漸成形 確立標準為當務之急 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member

智慧醫療服務漸成形 確立標準為當務之急

為了讓智慧醫療得以實現,醫療內容必須先確立1個公開共同的資料標準,才能將整個系統的流程和資料相互聯結起來,並藉此提高醫療效率。法新社
為了讓智慧醫療得以實現,醫療內容必須先確立1個公開共同的資料標準,才能將整個系統的流程和資料相互聯結起來,並藉此提高醫療效率。法新社

增進全民健康與醫療照護,向來是各界相當重視的事務,行政院在2009年9月8日核定的「健康照護升值白金方案行動計畫」中,其中主軸之一即為「發展台灣智慧醫療服務」,行政院於2009年11月18日更進一步同意「加速辦理智慧醫療照護計畫」,就是希望能利用台灣資通訊的產業優勢,提供國人創新醫療照護服務,增進醫療服務之品質及效率,縮短城鄉醫療資源落差,並可帶動國內醫療照護、健康、資通訊、生技、保健等產業的發展。

執行智慧醫療照護計畫 節省民眾就醫交通費用

智慧醫療照護計畫執行至今,主要的執行成效以電子病歷、醫療影像數位化及傳輸、遠距健康照護計畫為主。在電子病歷計畫方面,衛生署表示,目前已有178家醫院實施、35家醫院已通過跨院交換互通查驗、配套措施(法規面、技術與標準面、安全面及推廣面)均已完成。

在醫療影像數位化、影像傳輸計畫方面,目前已完成影像交換中心平台環境建置及系統開發,並完成126家區域級以上醫院閘道器安裝。具體成效方面,在山地離島醫療影像判讀時間,已由1週縮短到2日內,衛生署預估光是2009年,民眾就醫往返交通費用就節省了約7億4,089萬元。

在遠距健康照護計畫方面,衛生署目前已於北、中、南、東等4區建置4大醫療團隊,並串聯共58家醫療照護機構;預期產業效益,衛生署推估至2010年底的使用人數達1,800人,加入醫療照護機構58家,產值約9,771萬元;預估至2014年底,累計使用人數可達50,009人,醫療照護機構累計至1,128家,產值約29億餘萬元。

行政院長吳敦義表示,智慧醫療服務執行至今,已有了初步成效,但醫療照護產業的發展涉及許多面向,吳院長指示衛生署除與相關部會加強聯繫、密切合作外,並應適時引進民間資源,擴大參與層面,以達成計畫目標及預期效益。

構建醫療「系統」 成為迫切問題

政府的積極帶動,對於智慧醫療服務的發展,自然是一大助力,但邁向智慧醫療終非一蹴可幾,智慧醫療服務未來若要持續推動,除了要克服原有環境限制及拓展未來應用潛能,也必須兼顧內部的發展走向及外部的整合需求。

IBM全球董事長及首席執行總裁彭明盛(Sam Palmisano)更指出,現有的醫療業其實並沒有形成1個「系統」,嚴格說起來,只是1個相關行業的集合,而這些大大小小的行業運營方式彼此相似。為了要讓智慧醫療服務體系能夠順利運作,構建1個真正的醫療「系統」,是目前最迫切的問題。

彭明盛指出,1個可靠、具彈性,可以正常運作的系統,需要具備4種特性:1.系統的目的必須明確;2.相關要素必須能連接起來;3.對系統及關鍵元件的狀態能夠持續並有力的掌握;4.系統必須能適應環境的變化。

但目前的醫療業卻不是如此,儘管醫療業擁有高品質的醫療研究能力、醫院設施、醫學院、緊急應對流程和醫療藥物等,但彭明盛認為,這些要素之間並沒有形成真正的聯繫和互聯互通。事實上,這些醫療要素,目前並沒有共同標準和連接介面,資訊流通十分困難,分隔兩地的醫療院所,就算是同屬1個醫院體系,病歷資料仍有可能無法互通。

確立共同資料標準 串接系統流程和資料 

為了能夠讓以病患為中心進行優化的智慧醫療得以實現,讓醫療效率得以提高,將失誤降到最低並實現更好的結果,拯救更多生命。彭明盛建議,醫療內容必須先確立1個公開共同的資料標準,才能將整個系統的流程和資料相互聯結起來。

其次則是要將智慧醫療服務擴及預防及初級護理體系,而不能只是關注急診重症,才能讓每個人因為智慧醫療服務而受惠。在影響範圍擴大的情況下,不管是病患、醫生、護士或醫院間的關係,勢必會出現許多前所未有的變化,各界必須通力合作,充分溝通,才能面對不可知的未來。

更重要的是,未來許多智慧醫療科技,勢必會也衝擊現有的法律規定和道德尺度,如在人體內植入電腦晶片、吞下監測健康的藥丸、讓保險公司可以檢視病歷等,政府相關政策能否即時配合,攸關智慧醫療的成敗。

因此,台灣IBM建議,醫療院所未來應以當前政府力推的電子病歷為基礎,再將商業智慧及統計分析帶進醫療經營管理及研究領域,先行提升醫療院所的決策能力,再進一步整合既有資產,創造新價值及新整合通道,更可為醫療服務帶來革新的動力,只要能確保醫療設備及資產的可用性,持續實踐以病患為中心的醫療體系,國人必能享有高品質的智慧醫療服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