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混合雲挑戰 尋求破解之道 智慧應用 影音
工研院
DForum0515

剖析混合雲挑戰 尋求破解之道

  • DIGITIMES企劃

曾有業者這麼說過,早在過去,我們總習慣將高階運算能力冠上「企業級」,彷彿只要有了這個辭彙,就已挺進企業IT領域的最高殿堂;但如今,情況似乎有所轉變,「雲級」取而代之,成為高階運算能力的全新代名詞。

本文:
對於絕大部分企業,理應都認同「雲端運算」,乃是尋求IT甚或商業能量更上層樓的絕佳途徑;所以多數企業人士,不管背景或專長與IT有無關聯,都不致對雲端感到陌生,而且對它多所推崇。

此時此刻,發展態勢最為火紅的雲端部署模式,無疑就是混合雲,只因它巧妙吸納了公有雲、私有雲的種種好處,與此同時,又能有效規避將雙方的既有缺陷,這個足以放大優點、縮小缺點的兩全其美之道,不論對於大、中、小等不同規模的企業,確實都甚具吸引力。

只不過,在混合雲猶如金玉的表象之內,縱使絕非敗絮,但可肯定的是,它依舊蘊藏了一些足以讓企業頭疼不已的難題,因此企業在懷抱著滿心期盼,亟欲透過混合雲獲致莫大好處之前,顯然得深入釐清這些挑戰,並預先尋求破解之道,如此方能有效戰勝諸多不確定性,讓自己真正成為贏家。

數項難關 考驗用戶智 慧
究竟企業欲從私有雲邁向混合雲,可能面臨哪些挑戰?第一即是虛擬機器的跨平台考驗,尤其是「虛擬機器即時遷移(Virtual Machine Live Migratio)」與相關週邊的格式能否相容,更是值得留意的重要環節;舉個例子來說,著名的公有雲服務供應商Amazon,其採用的Linux Kernal植基於「半虛擬化」,Disk為「dev/sda」,Console則為「xvc0」,但以可作為私有雲管理軟體的OpenStack而論,不僅Kernal為「全虛擬化」,且Disk與Console分別是「/dev/vda」、「ttys0」,兩邊格式即有明顯相異之處。

所幸隨著虛擬機器跨平台之問題備受討論,業者也對此愈來愈有所著墨,遂藉由版本的汰舊換新,來逐步擴大其與異質系統的相容性。以OpenStack為例,從3.0版本開始,其NC(Nova Computer)便已能掛載許多不同的Hypervisor,其間包括了Xen、KVM、Hyper-V、VMware、QEMU、PowerVM...等等,皆乎主流的虛擬管理軟體都已獲支援,此對於不同虛擬機器的去異求同,顯然大有助益。

第二項考驗,乃在於資源配置與管理議題,比方說,面對各具不同需求的虛擬機器,如何設計出合宜的資源配置演算法?如何根據位置(Location)、能耗(Energy)、儲存(Storage)或頻寬(Bandwidth)等不同需求基礎,分別定義良好的配置模式,以便於讓虛擬機器得以被配置到最佳的硬體環境?凡此種種,在在都是重大課題。

另外,不可否認的,隨著虛擬機器經常性的移出或遷入,勢將使得企業內部私有雲的管理難題節節高漲,倘若管理失當,就會出現不少未獲有效利用的閒置資源,亦是企業必須設法克服的難題之一。

緊接著第三項難題,則是企業甚為關心的安全性問題,舉凡如何確保私有雲內部的資源安全,如何確保朝向公有雲遷移的大量應用程式之安全,如何確保儲存在多個雲端服務平台上資料的安全性,以及如何妥善保護公有雲、私有雲的虛擬化基礎,全都值得有志邁向混合雲的企業加以深思熟慮。

至於第四項挑戰,則是服務水準協議(SLA)與高可用度(HA)的匹配問題,最顯而易見的重點,即是公有雲能否提供等同於私有雲的SLA等級,假使以儲存系統一年不會當機的機率而論,倘若企業私有雲原本是99%水平,但某公有雲卻只能允諾95%,很明顯的,兩者即不匹配。

除SLA外另一觀察重點則是HA,如果企業私有雲內部已能達到「機櫃層級」水準,但某公有雲僅可承諾「機房層級」,兩者之間的落差就很大。

最後則是較難以被歸類的其他挑戰,例如能否針對跨平台?跨雲端的應用程式,確保其介面與跨管理軟體之無縫操作?能否運用現有的資料中心工具,來管理混合雲環境?在混合雲環境當中的不同雲之間移動應用程式,是否無需做出任何關鍵性的修改,例如網路設置、安全性原則、業務流程,或相對應的管理監控工具?

我們必須承認,基於互通性、移動性等問題,乃至於不同應用程式、工具、策略、流程等原因交錯,最終必然導致混合雲環境的設計,埋藏了許多遠較私有雲或公有雲更為複雜的因子,企業必須正視這些問題,有助於及早思索出完善的解決之道。

邁向混合雲 必先做足準備
當企業邁向「深不可測」的混合雲,需要留意哪些事項?理應採取哪些步驟?首先,企業需要深切瞭解,外部的雲端服務究竟可滿足哪些需求、不可滿足哪些需求;畢竟採用雲端運算絕,並不等於枯坐在控制台前建立虛擬機器,企業為了更快速回應服務使用者的需求,即有必要針對內部流程,進行大幅調整,好讓公有雲、私有雲都能被順利地融合到同一平台之上。

其次,宜採取穩紮穩打的漸進策略;就目前來看,企業欲將所有業務,從內部快速移植到公有雲或混合雲,難度非常之高,風險也十分大,所以最好的方式,便是先針對若干個案來做先期測試,藉以詳細觀察其進行移植過後,是否一如預期具備十足的靈活縮放性,與自我服務能力。第三,企業務必釐清,哪些應用程式或資料,可以出現在外界的公有雲環境,其餘應用程式或資料,則適合繼續保存在私有雲環境。

第四,針對如何安全而有效將公私雲服務合為一體,企業必須詳加測試並深入分析,絕不能將雲端運算的導入,視為孤立性的事務層級議題。第五,企業必須選擇出最合宜情的管理平台與開發工具,如此一來,即使身處於混合雲環境,亦可確定擁有極高的可移植性,且可輕鬆調整內部業務流程,好讓一些原本存在於內部的應用程式,得以繼續在公有雲上運行。

緊接著,企業必須明白,究竟如何才能藉由公有雲服務供應商提供的自動化、及服務開通等功能裡頭,獲取最大利益,如果證實這些利益確實夠大,那麼企業就無必要耗費大量資金與人力,一磚一瓦地費心建造私有雲服務。第七,針對私有雲及連結混合雲等不同層面的潛在問題,企業亟需建立有效的管理規範,並將必要的管制措施,預先載入到管理控制台之中,

第八,企業應要求公有雲服務供應商,必須展現十足的透明度;雖然對於經營公有雲服務的業者來說,自家的雲端機房實屬商業機密,理當愈少人知道愈好,最好永遠都是別人摸不著頭緒的黑盒子,但此一神秘面紗被掀開得愈少,用戶的恐懼與質疑指數就愈高,相對來說,風險係數就愈大,因此企業絕對有必要針對資料中心設計、軟硬體配置等細節一探究竟,而且不容許任何妥協。

第九,企業應從API的角度,挑選合適的公有雲平台;持平而論,就現階段來看,用以連通公私雲的API,乃至於相關標準之發展,距離成熟境地,顯然還有一大段路要走,但即便如此,企業仍有必須緊盯API的演進趨勢,儘可能尋找符合高相容性、高可用度、低延遲等條件的優質API,唯有如此,才能確保其關鍵業務,確實可以投放到混合雲環境來運行。

最後,企業必須謹記,邁入混合雲,絕非將過往種種悉數拋開,所以有必要先瞭解公有雲服務平台、傳統資料中心、不同位置的虛擬資源池之間,究竟應該如何建立最有效的關聯性,儘可能運用部分微調、而非全面改寫原始碼的方式,將現有應用部署到雲端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