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動化到智慧化,製造業者獲利 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member

從自動化到智慧化,製造業者獲利

  • DIGITIMES企劃

近幾年來,只要是從事製造生產業務的企業,都曾聽聞某大電子製造業龍頭,誓言部署百萬機器人大軍,終至發展出可關燈生產的無人工廠,隨著此一效應推波助瀾,已迫使由來許久的「自動化」工控年代,處於即將邁向「智慧化」工控年代的轉捩點。

論及智慧工廠,暫且撇開其各方對於此一名詞定義之詮釋,是否有所不同,事實上,台灣絕大多數的製造業者,不僅都具備智慧工廠的雛型,而且存續至今的時程,其實相當久遠。

許多工廠,即使被歸類在傳統產業,其實早在10年、甚至20年之前,就開始導入自動化,普遍常見的景況是,在前端引進PLC整合控制設備、感測器等裝置,後端則佈建了具備資料蒐集功能的電腦,再運用諸如「模糊演算法(Fuzzy Control)」等即時控制方式,藉以追求工廠運作之最適化。

透過此類模式,有助於將原本單工型態的作業環境,藉由中斷分時方式,模擬成為多工環境,藉此達到效能提升的效果,某種程度上,要將之稱為台灣智慧工廠的先驅,其實並未言過其實。

只不過,若僅借助自動化,多半可使工業製造流程滿足效率層面的需求,但假使業者欲隨時因應市場需求,亟盼能彈性調整產能、促進空間有效利用,並有效降低生產成本,種種願景,實已進入智慧層面的格局,並無法單純倚靠自動化技術來加以實現。在此前提下,如何運用有效的智慧化手段,繼而管理自動化設備,已然成為製造企業不容迴避的重大課題,值此盤旋待變的時刻,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技術即顯得相當重要。

究竟一個植基於物聯網技術的智慧工廠,大抵呈現何等樣貌?首先,在智慧工廠環境內部,通常會有一套名為「資料採集與監控系統(SCADA)」的系統,旨在作為監控及控制所有設備的集中式控制台,假使沒有此系統,就會有一群分散在特定區域,並許多系統組合而成的分散式控制系統(DCS)。

在此之中,絕大部分的前端控制,係由遠端終端控制系統(RTU)或PLC負責進行,主系統一般僅肩負系統監控層級的控制任務。舉例來說,針對空調系統,即由PLC負責控制主機及冷卻水塔的容量與流量,至於SCADA系統,則提供一個可供變更設定的操作機制,俾使操作員改變容量或流量的目標值,一旦將需要告警的條件設定妥善,日後萬一出現水位偏低、流量不足乃至於溫度過高等情況,PLC或RTU就會運用回授控制的方式,藉以控制流量或溫度,與此同時,SCADA仍將全程監控系統的整體效能。

實現智慧感測的必備技術
總括而論,要想建立一個智慧工廠情境,先決條件即是讓製造流程具備智慧判斷的能力,而此一能量的來源,基本上來自於儀器、儀表、感測器等控制系統,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構成要素。綜觀近幾年來儀器、儀表的智慧化發展,主要是以微處理器及人工智慧技術為發展主軸,主要是藉由神經網路、遺傳演算法、進化計算、混沌控制等智慧技術,為儀器與儀表增添了高速、高效、多功能、高機動性、高靈活度等特質。

比方說專家控制系統(ECS),即是一種融合大量專門知識與經驗的程式化系統,其透過人工智慧與電腦運算技術,足以根據某領域一或多個專家所提供的知識與經驗,從而進行推理判斷,並模擬人類專家的決策過程,以便能解決一些原本需要專家介入的棘手難題。

至於模糊控制器(FC-Fuzzy Controller),也是智慧工廠相關技術當中,另一個值得矚目的焦點。模糊控制技術具有處理不確定性、不精確性及模糊資訊的實力,意即面對無法建造數學模型的被控過程,往往可適時提供有效控制,解決一些常規控制所鞭長莫及的難題,緣於此故,就工業控制領域而論,模糊控制確實逐漸獲得廣泛採用。

當然,IoT蘊含了感測、傳輸及應用等三個層次,因此意欲實現智慧工廠應用,除了建構智慧感測機能外,另外也須留意兩個重要趨勢,一是「控制系統的網路化」,另一則是「工業通信的無線化」。首先在於控制系統網路化部分,不可諱言,伴隨工廠製造流程所連結的嵌入式設備愈來愈多,以致於最佳的因應之道,就成為透過雲端架構來部署控制系統,但值得注意的是,肇因於影像與語音等挾帶較大資料量的訊號不斷增加,對於傳輸效率、網路頻寬的要求,在在都是嚴苛考驗,只因生產流程容錯空間甚小,任何經由網路傳遞的封包資訊,實不容許絲毫閃失,在此情況下,哪些資料理應優先傳送(譬如設備故障訊息),哪些資料可容後傳送(譬如電子郵件),勢必都得取決控制系統的智慧判斷能力。

有關工業通信無線化,亦是近幾年來智慧工廠領域之中的熱門話題,其之所以備受關注與討論,乃在於無線技術在部署的便利性上,明顯較過往有線技術佔有優勢,然值得一提的,不管是藍牙、Wi-Fi、GPS、LTE或WiMAX等無線通信標準,無論在於可靠性、確定性、即時性甚或相容性等方面,其實都還有進步的空間,因此綜觀現今以智慧功能為訴求的儀器、儀表或其他自動化設備,在內嵌無線傳輸功能之餘,仍無法全然切斷其與有線網路技術的臍帶。

憑藉智慧感測 既興利也可除弊
無論如何,不管透過何種技術建立智慧工廠,終極目的皆在於獲得效益,否則台灣製造業屹立國際舞台已非一天兩天之前,過去停留在「自動化」階段,就已能虎虎生風,何必為了「智慧化」而多此一舉。

事實上,一些開始導入智慧感測技術的製造業者,已明顯感受到前所未見的好處。例如某家以生產民生用品為主的製造商,即透過佈建於生產線前端的感測器,得以精準掌握其所生產的每一項商品,究竟耗用了多少電、水或糖等資源,從而精準估算各項商品的真實成本,終至反應到訂價策略,在成本與利潤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也帶動了營運績效的上揚。

值得一提的,該公司在精確獲悉資源消耗情況之餘,也順勢掌握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資訊,因而針對政府日後可能施行的碳盤查制度預作準備,對於企業形象,亦具有加分效果。

另一製造業者,當初導入智慧感測技術的初衷,只是為了節約用電成本,然而在運用過程中,其高層主管透過歷史數據的分析比對,發現旗下某廠區的一組生產機台,近期耗電量異常飆高,但當時並非生產旺季,機台運轉時間並未較平時增加,尤其到了周休二日,高能耗情況仍舊有增無減,種種跡象,顯示該機台已呈現不合常理的狀態。

於是乎,這名主管合理懷疑這台設備已經出現故障,才會產生異常耗電現象,接著迅速接洽供應商,請其指派工程師到場檢修,結果證實該設備的確有失靈現象,若不儘速加以修復,未來兩個月內隨時可能停擺,進而對生產作業釀成嚴重衝擊,後果不堪設想,所幸在緊急修復後,一切回歸正常,及時遏止一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