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供應鏈 為台灣企業致勝關鍵 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Computex
Event

強化供應鏈 為台灣企業致勝關鍵

  • DIGITIMES企劃

回顧2000年前,當時是企業大舉投入e化的起始點,大家除了勤於追逐ERP外,就屬供應鏈管理(SCM)最為火紅;但爾後的十餘年,原本專注SCM的幾家知名軟體廠商紛紛落幕,IT專業媒體也鮮少討論這個話題,讓人不禁納悶,SCM怎麼了?它不再重要?

將時光推回1999年的8月,當時在SCM領域極負盛名的i2,由於接連贏得通用汽車(GM)、戴爾(Dell)等指標性客戶的青睞,因而聲名大噪,所以股票市值一舉衝高到284億美元;那個時候,大家一定認為,SCM未來的發展前景,必然光明璀璨。

但i2的股票總市值,就在當時締造高點,此後未曾再續創新高,甚至在十年過後的2009年3月,其被原來的競爭對手JDA所購併,諷刺的是,購併金額僅為3.46億美元,連i2總市值最高峰的「零頭」都不到。

而在i2遭到收購之前的兩年,即是2007年期間,有一家原本在「供應鏈規劃(SCP)」(側重於處理需求製造及配銷的規劃模擬)頗具競爭力的業者Manugistics,先前被喻為「下世紀的明星」的光環戛然而止,也同樣被JDA所購併。

事實上,曾經靠著SCM綻放奪目光芒的業者,除了i2與Manugistics外,其餘尚有不少「下台一鞠躬」之例;讓人不禁感嘆,所謂專家學者洞察未來的預測能力,還真的不能盡信,否則SCM軟體市場的買盤力道,怎麼會比預期少了這麼多?

SCM失寵 供應鏈管理不再重要?
當然,SCM軟體供應商一個個衰運纏身,事出必有因,很大的癥結點,即是出自營運績效的頹勢,而這個頹勢的形成,固然原因不少,但至少有一件事可以確定,那就是很多企業用戶都不採購SCM軟體了,或者說,在許多企業的e化布局裡頭,SCM的重要性迅速銳減,已經退到非常後面的順位。

為何如此?企業不再需要做供應鏈管理了嗎?以1988年成立的i2為例,當時它真的睥睨群雄,只因推出了第一套可考量企業的「有限能力」而協助制定生產排程的商用軟體,徹底顛覆了ERP或MRP將生產排程計畫建構於「無限大能力」的思維,而其所簽下的第一家客戶-美國TimKen鋼鐵公司,經導入i2系統後,被媒體披露締造了節約3,000萬美元成本之驚人效益,因而震撼整個市場,引發更多重量級客戶起而效尤,紛紛著手導入i2 SCM系統,幾年不到,言猶在耳的「大省3,000萬美元」傳奇,竟已成為一場空?

關於這點,儘管不同人有著不同解讀,但都普遍認為,這些「專業」SCM廠商的失寵,並不等同於「企業不再需要做供應鏈管理」,甚至也不表示「企業不再需要使用SCM系統」;相反的,企業若能善用SCM系統,即可望將其價值鏈的上下游成員,緊密地集中在自身的周圍,實現企業間高度共享資訊之願景,繼而提升供應鏈的反應速度,終至強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個顛撲不破的道理,不管是在i2等廠商風光至極、或是黯然謝幕之時,其實一直都未曾改變。

既然如此,何以這些原為當紅炸子雞的業者,這麼快就由盛而衰?有人認為是環境因素使然,好比現今人人皆曰王道的雲端運算,裡頭的一項軟體即服務(SaaS),在某些本質上,與同樣在2000年前後備受矚目的ASP應用軟體租賃服務概念,是非常類似的,但兩者際遇卻大不相同,究其主要緣由,即是2000年當時包括網路頻寬等條件樣樣不成熟,導致ASP理念再好亦無用武之地,然而如今的SaaS則無此疑慮,這也說明了,好的概念若放到對或不對的時機,效果真的差很大。

在2000年時,多數企業才正要導入ERP系統,等於連底子都還沒打好,基礎交易資料並不完善,絕非供應鏈優化的好時機;所以當時SCM廠商只能先攻e化成熟度較高的大型客戶,這些客戶名氣大,所以很容易製造轟動,但一旦這些客戶的案子都被做完了,而且不久後的「911事件」,還導致了全球經濟環境的不景氣,使多數企業紛紛著手削減IT預算,在此情況下,SCM廠商就很容易陷入無以為繼的窘境。

反觀今時今日,企業普遍已經導入ERP,意謂企業趨向流程標準化、資料一致化,基礎條件水到渠成,此時導入SCM,顯然才具備相得益彰之效益;雖然「逝者已矣」,世事往往多言無益,但如果那些已經消失的SCM廠商是活在今日當下,只要產品、銷售、行銷、服務…等策略不致太過離譜,就算不能大發利市,至少也不會敗得如此慘烈。

此外,也有人認為,企業用戶的SCM需求並未消失,只是他們青睞的託付對象,不再是專注發展SCM的廠商,而是ERP廠商,譬如SAP的APO(Advanced Planner and Optimizer)就是明顯的例子。曾有用戶直接了當地說,專業SCM產品的定位過於狹窄,而這些產品所標榜的計畫功能,其實不管是SAP或Oracle,都已經可以輕易做到。

既然SAP、Oracle、i2…等供應商之於SCM的能力落差愈趨微小,那麼除非企業有非常特殊的考量,否則都會傾向利用單一系統架構來實現SCM功能,只因多建置一套系統,就免不了會有多一道整合程序,其間需要指派一群人做介面開發工作(此指SCM與ERP之間的整合介面),而且光是做到這樣還不夠,因為不論SCM或ERP等系統,各自都有升級的可能性,如果一邊出現升級,整合介面亦需在第一時間被修改,以免另一邊接不上,如此一來,又會衍生可觀的維護成本,因此為了避免替自己找麻煩,當然還是得有所取捨。

SCM需求猶在 而且愈來愈重要
曾有資深顧問表示,綜觀當前國際市場環境,已經從過去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個體競爭,轉變成為不同產業鏈之間的競爭,且競爭範圍涵蓋了設計鏈、需求鏈及供應鏈等三大環節,針對設計鏈部分,台灣起步太晚,而在需求鏈方面,台灣市場又太小,所以不論從先天環境或後天專業人才的整備度來看,設計鏈與需求鏈都不是台灣的局,真正的局仍是在供應鏈,所以說,強化供應鏈是台灣產業轉型唯一具備勝出之窗,意即在供應鏈對供應鏈的競爭上必須勝出,將競爭領域將從成本、品質的競爭,提升到彈性與速度的競爭,台灣企業才可望有更大出路。

因此,隨著企業從個別捉對廝殺、被拉引走向國際化時,「彈性與速度」勢將決定企業生存的命脈;只不過,絕大多數的企業或集團都心知肚明,單憑己身之力,絕對無法一手包辦與執行所有生產流程,所以必須有所取捨,僅能專注培養最適合自己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然後再透過上下游的創價合作,藉以提升企業經營的彈性與速度,終至能藉由資訊科技協同整合企業與上游供應商、下游通路商,發展出富含競爭優勢的供應鏈。

在此情況下,SCM需求不僅沒有消失,而且對於企業的重要性,還有逐步攀升的趨勢;尤其側重代工型態的台灣製造業,近幾年來毛利率持續下墜,且已被壓縮到3~4%低到不能再低的水準,是名副其實的微利時代,值此時刻,就必須更加重視「節流」與「開源」,先求能省則省,再設法提升客戶滿意度,以期觸發另一波商機,這些無疑都是SCM的強項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