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大數據 傳統零售商突圍致勝 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member

活用大數據 傳統零售商突圍致勝

  • DIGITIMES企劃

善用大數據技術與智慧型數位看板,有助於實體門店經營者,精細分析其行銷活動的投資效益,藉此擬定可望帶動業績增長的有效方案。IAdea
善用大數據技術與智慧型數位看板,有助於實體門店經營者,精細分析其行銷活動的投資效益,藉此擬定可望帶動業績增長的有效方案。IAdea

已故的百貨業之父約翰沃納梅克,曾說過一句發人深省的話,「我知道在廣告上的投資,有一半是沒有用的,但問題是我根本不知是哪一半無效」。這個懸而未決長達逾80年的疑問,終於在此時拜大數據分析所賜,可望獲得解答。

先以一個看起來似乎與零售業無關的例子,作為本文的切入點。眾所周知,經營照相機裝置的製造商,近年來營運處境愈來愈慘澹艱辛,甚至有些業者瀕臨難以維生之窘狀,如果單從此一現象來解讀,很容易讓人驟下定論,便是消費者的拍照需求減少了。

真相是如此嗎?但事實上,消費者的拍照需求不僅絲毫未減,相較於過去,更呈現爆增之勢,否則每年怎麼會有高達上百億張的新增相片?

既然如此,相機供應商不但沒有大發利市,反倒逐年蕭條,原因為何?答案是使用者的行為模式改變了,多數人已改用智慧型手機拍照,對於傳統相機的倚賴度,因而降至低點。

今時今日,零售業所面對的考驗,何嘗不是如此?先讓我們看一些數據,根據Business Insider在2014年所做的統計報告顯示,美國主要零售業的實體店營收年增率為負6%;一向頗負盛名的美國邦諾書局,在2014年期間大舉關閉高達226間實體門店;同樣在過去富含競爭力的美國GAP服飾店,2014年關店數高達189個;而在百貨業,以往總是有不錯經營績效的美國連鎖零售百貨店J.C. Penney Company,旗下也有多達33處據點,在2014年間吹起熄燈號。

零售業受電商衝擊? 絕非必然宿命!
當然,以上令人不勝唏噓的景況,並非意謂著美國、甚至全球消費者,突然之間變得不喜愛購物了,而是隨著第三平台世代的來臨,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也自然而然地改變了消費習性,意即有愈來愈多的消費者,將電子商城列為優先滿足購物需求的標的,在這個排擠效應下,廣大消費者對於實體商店的倚賴程度,也如同「照相機 vs. 智慧型手機」的發展脈絡,呈現急遽下滑之勢。

順著這般趨勢推演,似乎意謂著兩件事可能發生。首先,傳統的零售業者自知陷於劣勢,因而決定大舉改弦易轍,將原本偏重門店經營的核心策略,進行180%大轉彎,轉而將眾多資源投注於發展電子商務業務,連帶縮減門市業務規模;另一種模式,傳統的零售業者在飽受新興電商業者襲擊之餘,冷靜地分析彼此間的利弊得失,設法進行門店再造重整,藉此進一步強化門店的先天優勢,有效填補虛擬通路不足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缺口。

在對岸,有兩家原本營運績效相去不遠的大型電器連鎖通路業者,因為有感於近年來電商業者步步進逼,唯恐營運優勢被一點一滴消弭殆盡,於是決定大刀闊斧推動改善。其中一家企業,將資源大幅提撥至電子商務事業,期盼與新興電商業者正面對壘、互別苗頭,另一家企業則採取截然不同的做法,反倒是回歸基本面,積極改善門店,並不斷引進新的技術方案,以期精準分析門店投資效益,並從當中發現亟待補強的地方,持續尋求突破之道。

結果幾來下來,決定大舉投資電商業務的業者,幾年下來營收依然頹靡不振,至於決定積極改善門店,即使表面看來並不顯眼花俏,但細究其箇中做法,卻不時可見時下備受矚目的大數據分析、物聯網感測等智慧科技,終究如願將傳統門市更易於貼近顧客需求、提供客製化個性務的先天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導致營運績效節節攀升;一來一往之間,兩家原本旗鼓相當的企業,竟因為走的方向不同,所以一入天堂、一墜地獄,再回頭已百年身,由此可見,傳統零售業者如何把事情做對,讓自己蛻變為富含競爭力的智慧零售商,著實需要多加斟酌,起碼可以肯定的是,只是轉向做電子商務,不僅稱不上智慧零售,而且可能因為進退失據,落得實體、虛擬兩頭皆空。

在這裡,我們暫且先不談那家大舉擴張電商業務的公司,為何招致失敗命運,轉而看看另一家營運績效有明顯起色的企業,為何能夠在眾多電商業者夾擊下突圍勝出。

援引科技元素 大幅提升門店經營績效
這家成功的企業,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投入門店再造,姑且不論執行細節為何,但其發展到某一階段,該公司就遭遇了一個問題。只因為早先除了看同店銷售比數據外,其實缺乏更為精細的投資效益分析工具,且難以複製成功經驗,所以即使當下業績呈現成長態勢,並不代表未來能繼續成功(因為沒能釐清賴以驅動成長的因子,也就無從保持優勢),就算有幸持續增長,也很擴大增長幅度。

有鑑於此,這家企業決定引進外部供應商提供的門店大數據解決方案,期望能藉此針對客流,進行更為精準的監控分析,有效測量門店行銷活動績效。據悉該公司投入大數據分析技術的主要著眼點,其實就是為了讓營運指標變成可被數量化,而不只是憑藉眼前川流不息的人潮表象,或是一段時期後才能蓋棺論定的財務報表,因為其經營高層一直有所疑惑,譬如某個大檔期,其嚴陣以待並推出對應行銷活動,結果看起來成果不錯,確實吸引眾多客流,但整體銷售數據,卻與前一度同樣檔期的表現相去不遠,甚至還略呈下滑,若不追根究底,唯恐任由一堆營運盲點持續存在,影響此後獲利表現。

他們決定推動大數據分析後,所做的第一個動作,便是架設智慧型數位看板,以期鉅細靡遺地蒐集所有可能用到的資料,以便於精準測量行銷活動前後的變化,其量測項目含括了客流增減、新客?常客比、回訪週期、駐留時間、每小時人流數、行動裝置廠牌分析;除此之外,也積極進行單日比、三日比、單週比、單月比、同店比、跨店比等眾多統計分析。

歷經一輪數據挖掘,果真讓主管看出一些端倪。比方說,某門店在一個熱門檔期,呈現客流成長、但業績下滑的詭異現象,該公司便深入剖析,究竟在哪些樓層、哪些櫃位,出現了來客人數眾多,銷售數據卻無明顯起色的現象?而出現此類狀況的樓層,又是哪些商品「中看不中用」?意即走訪的人潮不少,實際買單的頻率卻很低。

有了上述發現後,該零售業者即能做出判斷,對於各類商品的票房潛力高低,已有初步掌握,旋即試著針對可能熱賣的商品,加強相關資訊的露出,以及配套行銷方案的運用,果真在短期間內,得以展現不俗成效。

在此之後,這家零售業者乘勝追擊,不論當下檔期熱門與否,均套用此一成功模式,持續性進行數據挖掘,且隨著一次次的嘗試與淬煉,亦使得操作手法更加細膩而有效;因此,該公司目前已能針對門店管理及行銷人員,隨時提供立即而有效的管理資料庫,不斷去蕪存菁、優化行動方案,終至促使銷售業績持續走高,堪稱是零售業界的行銷活動典範與標竿。

深究其間最讓人拍案叫絕的一環,即是妥善運用大數據分析成果,掌握消費者行為,繼而藉助智慧看板,隨時依據來客自動決定播放內容,觸發顧客當下的採購意願,甚至進一步掌握不同品類的交叉商機,讓顧客不僅願意買,而且買得更多,無怪乎屢屢開出銷售紅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