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物聯網架構 打造國土安全架構 智慧應用 影音
TERADYNE
ADI

善用物聯網架構 打造國土安全架構

  • DIGITIMES企劃

環境監控系統是物聯網概念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在公私兩端都已多有應用,其監控項目主要為溫度、水量、亮度與系統能源消耗。Siemens
環境監控系統是物聯網概念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在公私兩端都已多有應用,其監控項目主要為溫度、水量、亮度與系統能源消耗。Siemens

物聯網在國土安全領域的應用相當早,不過過去多僅有底層的感測網路架構,近年來物聯網逐漸為各界熟知後,上層的資料倉儲、分析、應用等功能,也開始被應用於國土環境監測系統。

早在物聯網名詞未出現前,環境監測系統就已使用感測技術架構出感測網路,用以監測環境中如溫度、光線、粉塵…等各項數據,不過過去的環境監控所使用的感測網路,多以底層的數據擷取為主,數據儲存與後端的分析、應用等部分,建置相對較少,近年來物聯網概念逐漸成熟,環境監控開始援引其架構,建立起資料倉儲、分析等部分。

環境監控目前可分為私領域與公領域2類應用,私領域主要是以企業營業場所、工廠為主,公領域則為國土安全防災,前者由於監測區域較小,因此其架構也相對單純,多使用有線模式的感測網路,這幾年崛起的Beacon也被應用於此,與手持式行動裝置結合,提升管理人員的巡查效率,國土安全防災則是相對複雜的設計,由於監測地域廣,且環境嚴苛,各點的感測器與連線方式,都需經特殊設計。

物聯網國土監測 效益顯而易見

先從國土監測談起,台灣環境特殊,在3萬6千平方公里中,擁有東北亞第一高峰,且位於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的聚合邊界,再加上緊鄰太平洋,因此長期以來天災繁多,颱風、豪雨、土石流等幾乎年年侵襲,在此態勢下,防救災向來是是台灣國土政策中相當重要的一環,近年來IT技術精進,作為全球IT重鎮的台灣,除了參考國外的相關機制外,也將IT技術大量導入防救災系統。

這幾年大家在談的物聯網概念,在防救災應用已經開始,不過台灣仍有成長空間,相較之下大陸方面的進展相當快,以農業應用為例,現在大陸部分鄉鎮以感測網路監控農地的水流泵浦,由於灌溉用水是農作物耕種的命脈,再加上大陸多數地區夏天常受旱災之苦,因此農地用水必須謹慎掌握,透過物聯網架構可長期監測水量,累積為歷史資訊,進而作為用水決策的依據,而大陸地廣田多,所設置的水泵浦數量龐大,容易累積為大數據,系統設置的效益容易顯現。

從架構面來看,物聯網可分為感測、網路、應用等3層,目前台灣廠商的產品主要為感測與網路兩部分,至於應用層近年已開始有廠商嘗試了解其商業模式,並評估未來投入可能,憑借過去長期在M2M的經驗,台灣廠商切入物聯網領域的速度相對較快,不過這2類技術看來類似,其精神仍不同,M2M屬於1對1的傳輸架構,不涉及Big Data,物聯網的是多點同時擷取信號,其型態相當不同,M2M僅為單點對單點的監控,資訊的儲存累積不被重視,物聯網則非常強調這點,物聯網的感測點眾多,但不能一視同仁毫無分別的視為一體,系統必須有判別各感測點獨特ID的能力,如此才能監控兼具。

應用在國土監測也是一樣,國土監測與其他應用不同,防救災系統的感測佈點相當廣泛,且各點所代表感測意義不同,以地層監控為例,當大雨來襲,有土石流發生可能時,系統必須分辨各地點感測器IP,才能判別各地地質的不同變化,而設置感測點也需要專業經驗。

國土監測系統所使用的感測器都設至於戶外,其封裝設計有其強固要求,尤其是台灣,台灣為島嶼地形,濕氣相當重,因此防潮設計相對重要,而如果是海岸線的水文監測,則還要加上防鹽蝕,除強固性要求外,電源也是重點,戶外的感測器不可能隨時更換電池,因此電源供應設計非常重要,目前感測器的電池選擇,目前仍以鉛酸電池為主,不過鉛酸電池壽命用盡後的處理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因此簡單的太陽能蓄電與燃料電池是此類感測器未來的趨勢。

國土檢測的通訊考量

至於在傳輸方面,感測器常見的通訊技術是Zigbee與Wi-Fi,不過Zigbee有其缺點,包括頻寬有限、各廠商間相容性不佳、少量架構成本偏高等問題,Wi-Fi則是耗電高,對設置於戶外的感測器來說問題相當大,Zigbee與Wi-Fi的另一個問題是頻段,這兩者都是走2.4GHz,此一頻段所使用的設備多,訊號容易受到干擾,Wi-Fi陣營推出走5GHz的 IEEE 802.11ac,雖然解決了干擾問題,不過頻段高,穿透力就會變弱,常設於戶外環境的感測器,通訊傳輸容易受到樹木、高山阻隔,對此國外常用的433MHz、900MHz等射頻技術,反而是較佳選擇,不過這受限於各國法令,無法一體適用。

防救災體系的感測器擷取訊息後,會將訊息傳送至此一區域的記錄器,記錄器再將匯集的訊號傳回後端,至於紀錄器的訊號傳送則為複合式,端視當地狀況選擇,一般而言若當地佈有線路,則當然以有線傳送效能最高,若沒有佈線,則以3G技術傳送,目前台灣的3G基地台涵蓋率已接近100%,因此問題不大,主要考量在於3G使用所產生的費率。

在上層系統方面,國土監測系統不同,所需要的系統功能也就相異,因此防救災系統會有一定程度的客製化需求,目前系統整合廠商在這方面都有提供相關服務,由於各單位的防救災系統需求不同,由於這類系統的資料判斷,取決於前端感測器訊號累積,防災系統的訊號感測,通常有其時間間隔,記錄器紀錄當區每一段時間的感測器數據,再行回送,後端系統再依據部這些資料進行判別與決策依據,而不同領域的資料量有不同特性,因此需要一定的客製化設計。

防災機關整合才是重點

由於現在台灣的國土監測系統並沒有統一整合,中央與各地方政府各有其系統,且系統之間不易整合,對此,系統廠商多以整合與服務導向架構設計平台,,目前看來Web仍是最開放的架構,因此透過Web架構,將有效提升政府各局處系統的串連問題。

雲端平台的建立,可讓資料的附加價值變得更高,以台灣為例,目前台灣各縣市政府都已導入防災雲端平台,利用其所匯集的歷史資訊,模擬豪大雨發生時各地的淹水狀況,除雨量監測外,新竹縣尖石鄉的大鹿林道也已使用相關紀錄器與雲端平台,其作法是在邊坡遍設地錨,地錨與地錨之間則以光纖互聯,當土質滑動,該處的光纖就會地形凹折,藉由凹折位置來判端各點的地層走向與位置。

就防救災系統建置現況來看,台灣相關建設已算完全,目前的問題是各縣市政府之間的系統建置各行其事,系統之間整合不易,甚至單一縣市之下各局處也有此問題,這種情況不但會使資訊無法最佳化使用,也常會出現設備重複購置的資源浪擲問題,因此台灣的防救災政策首要之務,應是設置專責機關,整合全國相關資源,方能讓防救災系統步上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