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好設計 發掘人類良善天賦 智慧應用 影音
hotspot
DForum0515

3D列印好設計 發掘人類良善天賦

  • DIGITIMES企劃

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理事長郭介誠。
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理事長郭介誠。

美國在發展3D列印產業同時,提出「STEM創新教育策略」,培育新製造人才,提升競爭力,並呼籲各界支持「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強調發明不會發生在理論的研讀中,而是發生在實際動手做的過程裡,利用各種科目的理論和內容,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有意義的發明才會產生。

除了前述美國看似求「真」為主的目標之外,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理事長郭介誠以其身兼設計業界、學界的身分,主講「3D好設計、列印善設計」為題,更近於人類求「善」的天賦。

透過闡釋「好設計」的內涵,讓社會大眾信賴3D「好設計」可以成就我們美好的生活品質;進而將3D列印導入公共事務,鼓勵市民可以設計創新參與城市治理,形塑文明城市的美麗境界,是藉由列印「善設計」成就2016年台北世界設計之都的不二法門。

對應工業革命後時期 3D Printing將趁勢崛起

郭介誠表示,從他一位設計師的立場來看待3D Printing的議題,會首先感歎世界變得越來越美好。「只要有能力把創作出想法,任何工具或方法在理論上都不再有限制,也可見一個人的想法還是最有價值。」由於有了3D Printer,得以再對外拓展原有能力,造就更寬廣的想法,促成最為普遍常用的方法。

得以實現過去不能或不可行之事,並符合人類視覺美學的規律,在眼前逐漸成型。有別於傳統工匠窮一生技能、經驗,才能成就的事,現在只要其他科技、材料、方法,就能在彈指間完成。

回顧在18世紀工業革命由蒸汽機提供恆定動力源前,所謂製造業只是手工作坊,店內的師傅既是設計者,也是製造者,雙重身分無從切割。反觀現今,則歸功於可藉機器量產後,讓人類從此進化到最有效的分工執行方式。

就如同替國際品牌大廠Nike代工之寶成集團在每條生產線上的細膩分工,每個工作站人員終生就只作其中最熟練、擅長的一個部位,或許從未在線上見過真正完整的鞋。再逐步進入數位(Computing)分工階段,透過CAD/CAM操控工業機器人,取代所有不穩定、不可靠的元素。他說:「目前工業並非追求極致最好的結果,而是相對穩定、可靠的表現方式。但幸運的是設計者卻始終可以保有會天馬行空,希望能作到最好的想像空間。」

而繼手工藝、流水線般量產、數位分工等各階段工業變革之外,目前業界較常使用的RP(快速原型列印)技術則希望可在小到零組元件大到整車量產前,都能用最短時間看到樣品。郭介誠認為:「歷數工業革命後的每個時期,都能找到對應工法、生產、製造、設計行為。」如過去的手工編織籐椅、大甲草蓆無法用機器量產,還須人工,現在或可因3D Printing解放想法,如何開發或應用現有工業材料將是關鍵。

據他所知現今3D Printing科技,也是部分RP專利技術到期後,將過去較為高階,用於所有單價或數量較多產品,由工廠大量成型加工的某工序下放讓一般人使用。「就像以前很習慣到店舖買麵包,現在卻可以用機器直接在家中製作,機器銷路還不錯。」但郭介誠也指出,約在2年前就看到豆漿機在大陸熱銷,台灣則因為超商、永和豆漿店太過普遍,導致該產品的銷量相對不佳,直到近年來食安風暴席捲才略見改觀。「這也顯示市場成功其實需要很多外在條件配合,即便3D Printing亦然。」

但台灣與美國發展方向又有不同,台灣較著重其最後端的裝置(Device),還是沿用以往只要台廠介入cost down,就能讓全球市場同步受惠的成功模式。

他強調:「3D Printing趨勢還是要有雙推手在背後推動,待商業模式完善後,後端設備才會自然普及。」否則,就像現在市面上售價萬餘元的3D Printer雖能引發消費者興趣,等到買回家後一段時間熱情冷卻了,還是會反思不如直接外購。郭介誠認為:「3D Printing的意義,便在於解放過去不可行、不可能之事,其實並非能力受限,而是不敷成本。」惟若突然盛行的自製麵包,就會因為消費者有了新的心理、健康需求動機,而不計較外購的價差及時間。

由客製轉自製  3D Printing列印善設計

此外,3D Printing帶來的另一項改變,還包括從過去都是「客製」的商業型態,讓別人為你量產,再被吸引去購買,所擁有的產品與他人相同。直到現在有了3D Printer自製,再變成有能力「客製」者,對外輸出最好的服務、產品,這也是美國最為擅長的發展模式,從整個社會體制到傳統文化都鼓勵創新。相對於台灣的國情不同,則必須換另一角度,讓3D Printing為解放創作和想像的天賦人權,扮演重要角色,才能真正拓展市場。

郭介誠進一步指出,如他目前還可以看到國中小課程的美勞課常會被抽換來上國、英、數課,也就是把原來可讓所有人累積創意能量的時間抽換,去作對當下有價值、可換分數的事,形同丟掉天賦人權,喪失開創與冒險精神;就連社會上「創投」的氛圍也不對,顯得過於謹慎、臨淵履薄也讓整體規模不夠大。他建議須從錯誤中探索,才能得到充分經驗。「就像我們最常看到的創意都在兒童身上,長大後反而少了想像空間。」

在從客製進入自製,並解放所有想像空間、恢復天賦人權之後,設計界還應思考若有了3D Printer,能做什麼?他說:「台灣設計界雖然在近10年來的消費電子產品領域有很強設計能力也獲獎無數,卻總是隨著景氣沉浮,RP也是因應交貨時間與產品生命週期短促特性時,很重要的工具。」其實台灣在設計方面的創新雖然不多,卻都在框架裡等待別人訂好規格再嘗試cost down,只從可見的視覺裡找到變化的機會。

未來若能有機會利用3D Printing,勢必要找出特殊意義的需求。如家中管路漏水時,在國外社群網站找到Maker提供所需接頭的基本尺寸,待擷取後加以調整,就能按鈕作出想要的東西,不必等到賣場早上開門。發揮過去台灣小而美的優勢,讓外國人認為是設計天堂,「只要在光華商場從頭到尾走過一遍,就能組裝出一台PC」。不像美國必須遠距開車或下訂單一週後才能取貨,必須從工具和零組件最多的車庫實現創新。

設計界若想貢獻社會時,也能從肢體障礙兒童之輔具找到出口。郭介誠表示,若純粹計算其成本、重量並不高,在市面上售價居高不下的主因係出於寡佔。現在若因為有能力後解放後,有機會打破過去受保護市場,動機必須是「心存善念,想做有意義的事。」在所有能發揮善念、善設計的工具中加入3D Printer後,還可改造城市治理,作得更好,參與用設計力打造城市生活面貌,與市民生活福祉密切相關的事業,打造2016年台北市為世界設計之都。

郭介誠指出,如台北市政府穿堂沈葆楨廳所懸的《禮運大同篇》顯示古人在千年前,就懂得以文字描述美麗新世界,現代還能以工廠量產方式實踐。未來人人皆可藉設計為善,有了3D Printer可作得更好。他說:「現在不必談最好設計,而是對社會最有正向影響力的設計。」設計的價值不只在乎名利堆砌,贏得世人對設計師的敬重,是一項使命也是承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