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穿戴裝置的設計、開發與應用 智慧應用 影音
Event
DFORUM

智慧穿戴裝置的設計、開發與應用

  • DIGITIMES企劃

博晶醫電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程士恒。
博晶醫電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程士恒。

當今主流的穿戴式裝置,主要以智慧手錶或手環為大宗,然在全世界穿戴式裝置製造商們,紛紛訴求提供舒適的配戴設計、高檔的硬體規格、更多的健康量測數據之下,這些產品是否符合消費者心中所要的,是否真正能幫助到消費者來達到提升智慧生活、促進個人健康的目標,而不是戴一、兩個月,就玩膩了而不想戴了呢? 就讓新創公司博晶醫電來分享他們的看法…

新創公司異突起  聚焦於專業領域

bOMDIC(博晶醫電)副總經理程士恒先生,針對「智慧穿戴裝置的設計、開發與應用: 以 GoMore 為例」之議題做演說,他首先介紹該公司成立於2011年,是一家以開發醫療電子產品為主的新創公司,原先想做醫療電子產品,後來因應市場變化而跨足到運動領域。

程士恒表示,該公司目前並不想與其他科技大廠(如蘋果、三星、LG、Motorola)做一樣的大眾化穿戴式產品,他們開發專業的運動產品,給予專業運動族群真正想要的東西。將以前從事醫療電子的研發經驗,帶到運動的領域上來實現。

硬體符合人體工學  軟體也能量身訂作

目前bOMDIC主要產品是GoMore,在加州設計、台灣製造,是世界第一個可以管理分析體力與運動效率的產品,於2014年COMPUTEX首度亮相,並於8月獲得「2014 APEC加速器網絡高峰會暨創業挑戰賽」的英特爾獎,將於10月前往美國參加總決賽。

GoMore是一款穿戴在胸前的感應器,可以量測你的心跳,偵測乳酸值,並透過藍牙4.0連接到智慧型手機,搭配其專屬的App,可以即時分析與計算出你的體力(Stamina),並量化,然後用類似汽車油量表的體能表圖示,告訴你剩下多少體能。

其產品主要特色,是會告訴用戶該跑多快、體能剩下多少,並適時以震動方式提醒跑者。當然不只是跑步,也可以用在騎單車、有氧運動,或是其他運動項目,讓運動者在過程中能夠獲得真正幫助,以因應下一次體能極限挑戰,而非只是運動記錄器而已。

不同於其他健身產品只告訴用戶跑了多遠、跑了幾步、消耗多少熱量,那些數據是無法真正幫助到運動者的。以馬拉松為例,GoMore就像真正的運動教練一樣,可以透過你的以往運動紀錄,來分析哪種等級的馬拉松活動,以你的體力是否能夠參加。

若是單車馬拉松比賽,也能分析出騎車的路線與地勢高低,預測出你在哪些路段時體力會呈現綠、黃或紅燈的狀態,讓你預先調配體能,在哪些路段需要騎慢一點,以保持體力在最後衝刺階段。

bOMDIC公司將GoMore 產品,定位在個人化、且提供最直覺與有用的答案。以擺脫其他競爭對手聚焦在大眾化、且提供不夠直覺數據的產品。

穿戴式硬體裝置  搭配知識才能發揮價值

程士恒表示,先前參加其他穿戴式裝置論壇時被問到:「從代工製造到品牌鍛造,台灣穿戴式智慧型硬體品牌,能否出現下一個華碩?」後來討論的結果,發現答案是「不可能」。他個人認為目前的穿戴式裝置,並沒有很明確告訴用戶,能用來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在這樣的迷思之下,大家都陷在硬體規格的比較上,並沒有將產品的真正價值呈現出來。

從Google的智慧眼鏡、Apple的智慧手錶、Jawbone的智慧手環,到OMsignal與Ralph Lauren合作在US Open賽推出的智慧運動衣,到現在仍有許多輿論在諷刺這些產品穿起來就像怪物一樣。真相是,目前你我看到的這些硬體產品外觀,並不足以能定義出這些是使用最好的穿戴科技。

以Jawbone手環為例,台灣只提供硬體產品和軟體App下載,卻沒有提供「有價值的知識」,讓消費者能「長久持續」使用的理由。反觀美國加州,其App背後還包含龐大知識庫,例如可透過條碼來掃描食物的營養資訊,搭配運動時消耗的卡路里記錄,即可幫助飲食控制,成為對消費者真正有用的資訊。

答案出來了,要成為「穿戴式裝置」的知名品牌,必須搭配「有用知識」才能創造出價值,回答用戶面臨的問題,而非產生更多專業數據來擾亂他的生活。

因此,GoMore就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建構出Core、Product、Data service的完整「運動生理學」雲端服務,例如在App可參考用戶體能等級,在運動用品的採購上提出適合的建議,讓用戶能在兩雙運動鞋或兩輛單車中選出最適合他的產品。最後程士恒以「不要當最厲害的,而是成為無法取代」的座右銘,作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