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築專欄]感測+控制 形塑健康舒適環境 智慧應用 影音
Event
DFORUM

[智慧建築專欄]感測+控制 形塑健康舒適環境

  • DIGITIMES企劃

綜觀「智慧建築標章」八大指標,「健康舒適」一直是重要環節,因為創造智慧化居住空間之終極目標,正是美化使用者日常生活的內涵,亟需藉由建築設計手法、室內外環境感測系統與相關應用設備之整合性規劃,滿足使用者所企盼的健康性與舒適性需求。

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台灣過去10年的平均溫度,創下了百年來的新高,而近百年來台灣年平均溫度上升1至1.39度,足足是全球2倍之多,在在顯示台灣暖化情況較全球更為嚴重,長此以往,不僅可能因室內環境品質惡化有損居民健康,更將肇因於節能設計失當、大量採用空調加速排熱,觸動都市炎熱化的惡性循環。

在此前提下,如何以建築作為載體,導入智慧型科技技術、材料及產品之應用,使建築物更為安全健康、便利舒適,實為當前重大課題,亦是產官學研各界戮力推動智慧建築的初衷。

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的定義,所謂「健康舒適(Healthy and Comfortable)」,旨在以智慧化手法來提升使用者空間的健康性與舒適性,內容包含了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及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項目,以及健康照護管理系統。一方面將透過建築設計手法、室內外環境感測系統與相關應用設備(例如空調、照明等)的整合性規劃,滿足使用者對建築空間健康性與舒適性的需求,二方面則藉由健康照護設備系統的建立,確保住家環境在於增進健康、預防、診斷、治療、復健等各個階段,皆可與醫療機構緊密結合,好讓使用者獲致最即時的照護協助。

從感測器出發  循序構築環境管理機制

然不可諱言,長期以來,建築之於「環境效率」價值觀的實踐,向來採取「被動設計」模式,無力回應內外環境的變動因素,使得健康舒適目標始終礙難實踐,因此亟待智慧型技術的引入,才能扭轉這一局面。

至於箇中所需之必要元素,首先便是諸如CO2、溫度、濕度、電流…等等各式環境感測器,可就近針對空間環境(含室內空間、音環境、電磁環境)、視環境(含採光環境、照明環境)、溫熱環境、空氣環境、水環境,乃至於健康照護管理平台(含生理偵測系統、健康管理系統、緊急支援服務系統、健康資訊照護系統),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狀態監測,再透過有線或無線的傳輸,即時將環境資訊反應到一個集中式的資訊管理平台。

當然,單憑環境資訊的蒐集,尚不足以成就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值此時刻,由電腦與伺服器所組成的資訊管理中心,即可憑藉其自動邏輯判斷能力,適時扮演環境控制的中樞,意即透過調整環境參數與門檻值等手段,經由設備控制單元(內含設備驅動控制模組、供電迴路開關等重要機能),主動針對各項設備或設施進行控制,並形成一個生生不息的「閉環控制(Closed-loop control)」機制。

譬如位在阿里山麓的「蘭潭靜園」,工作團隊即在去年(2012)以專文發表其建立智慧綠建築的歷程,其間便蘊含了甚具參考價值的建築環境控制範例。蘭潭靜園藉由Zigbee環境感測單元,持續蒐集溫度、濕度、風速、風向、內外氣壓差、日射量、懸浮微粒濃度(CO、CO2)等攸關健康空氣品質的資訊,再傳遞至健康資訊管理平台,以便在必要時進行主動控制。

舉例來說,如果CO或CO2濃度偏高,健康資訊管理平台便立即控制塔頂氣窗,使之全數開啟,且一併驅動全熱交換器,主動引進外部新鮮空氣,藉以改善室內空氣品質;反之,當系統偵測到降雨、或氣溫過高過低等情況時,健康資訊管理平台就會控制塔頂氣窗,使之全數關閉,若是屬於過冷過熱,窗戶關閉之餘,同時間也會啟動空調。

值得一提的,由於上述環境控制機制,已經連結網際網路, 因此任何取得合法授權者,不論人在何處,都可輕易透過雲端服務,隨時進行環境監控與警示、參數修正與故障排除,甚至藉由雲端與遠距醫療照護服務供應商串聯,俾使醫療照護的需求者,可在生理訊息吐露異常之際,旋即獲得必要的協助;如此一來,居家使用者即可顯著強化環境感知與控制能力。

關於智慧建築專欄

隨著ICT產業邁入智能化應用新藍海,為加速台灣智慧應用創新服務之發展,建構產業全球發展之能量,特別企劃智慧建築之系列專欄,分別就「技術與標準」、「導入及運用」以及「案例分享」進行系列報導,並定期於每周三上刊,若讀者對文章內容有任何建議,或希望投稿,請聯繫:elisha.hung@digitimes.com洪小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