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穿戴裝置電源管理設計與充電技術 智慧應用 影音
TERADYNE
ST Microsite

微型穿戴裝置電源管理設計與充電技術

  • DIGITIMES企劃

在有限手錶空間內,AGENT Smartwatch(上)走省電路線,Omate TrueSmart(下)走全功能路線。(圖片來源:AGENT/Omate)。
在有限手錶空間內,AGENT Smartwatch(上)走省電路線,Omate TrueSmart(下)走全功能路線。(圖片來源:AGENT/Omate)。

傳統的手錶功能單純、簡便、耗電量極低,一顆水銀電池就可運作一年以上,不需要常常脫下來換電池。然在穿戴式裝置上,因為功能增多,使得以年計的電池續航力很難實現,也是穿戴式裝置最大的痛點之一,因此採用低功耗技術元件、搭配好的電源管理、與更方便的充電技術,來延長穿戴式裝置的電池續航力,加速市場普及…

應用在穿戴式裝置的低功耗技術

各種智慧手錶或手環的有線或無線充電設計。(圖片來源:Nike+/Sony/Samsung/Qualcomm)

各種智慧手錶或手環的有線或無線充電設計。(圖片來源:Nike+/Sony/Samsung/Qualcomm)

穿戴式裝置的應用很多,舉凡穿戴在身上的電子產品,都可以稱作穿戴式電子產品。由於其應用廣泛,功能也非常分散,廠商想在穿戴式裝置開發出一款產品來吃遍天下,恐怕不容易。雖說科技大廠都是以豐富的行動裝置開發經驗,來挑戰開發穿戴式裝置,但由於穿戴式裝置屬於跨電子、紡織、時尚…等產業的產品。而各產業在設計這類產品的構想與概念,不一定相同,PM(產品經理)在規劃這類產品時,除了要懂規格、懂應用、必要時還得具有時尚的元素,才能讓產品既美觀又好穿戴。

不同於行動裝置,穿戴式裝置的體積更小、重量更輕,像是智慧手錶、手環、戒指等類別的產品,以穿戴舒適度來說,最好不要超過200g,因此穿戴式產品的重量可是「克克」計較,且電源設計上也是要盡量發揮能效,「分秒必爭」,以提升電池續航力。所以在選擇穿戴式裝置的系統元件,增加功能與維持續航力下必須做一定的取捨。

以CPU元件來說,採低功耗SoC(單晶片)已成主流,而在晶片封裝技術部份,也從MCP(Multi-Chip Package;多晶片封裝),進化到3D立體堆疊(3D Stacks),將CPU、記憶體、RF、與各種MEMS統統整合在一顆IC裡面,除可微縮線路間距、減少PCB面積,亦可降低電源的耗損。

低耗電MCU部份,有Freescale(飛思卡爾)的Kinetis Mini MCU,採用Cortex-M4架構,速度最高達150MHz。而ST(意法)的STM32F系列,採用32-bit Cortex M3或M4 ARM架構,依產品等級將DSP與FPU整合,也有Cortex-M0的Ultra low power(超低功耗)的MCU,以STFM32F01 MCU的功耗來說,可到128µA/MHz、而在Stop模式下更可低到9 µA。

也有廠商直接拿行動裝置專用的AP(應用處理器)來設計穿戴式裝置,大多是ARM Cortex-A7、A9或A11,採雙核或異質架構設計,這類的產品通常有搭配螢幕顯示,有些還具備觸控功能,產品功能多,耗電比較兇,也必須配置較大容量的電池。

各穿戴式裝置的硬體配置與續航力分析

上述主打運動健身的智慧手環產品,大多採用上述的MCU(微控制器)來當成其主要處理器,採Cortex-M0、M3或M4架構,搭配省電型RAM,配置大約1MB以下,快閃記憶體也不超過16GB。可提供基本的系統運作、動作數據(Motion Data)收集;在無線通訊方面,幾乎清一色採用低功耗藍牙4.0標準(BLE),耗電量小於15mA。這類手環有Nike+ FuelBand、Jawbone UP、Fitbit Flex,Sony Smartband SWR10,續航力可以超過5天以上。

在主打資訊娛樂的智慧手錶產品,採低功耗MCU+黑白螢幕達到節電效果的有Pebble、Kreyos Meteor,皆是採用夏普的黑白Memory LCD,只有畫面更新時才會耗電,也具備5?7天電池續航力。而採用低功耗MCU+彩色螢幕的產品,有Sony Smartwatch SW2、Qualcomm Toq、Samsung Gear Fit,這些產品約使用3?4天就要充電。

至於功能全面的智慧手錶產品,採用AP+彩色螢幕的,就大概跟智慧型手機一樣,只能支撐不到1天。例如i’m Watch(採Freescale MX233 450MHz CPU)、WIMM One (ARM11 667MHz CPU)、Adidas miCoach SMART RUN (採TI OMAP 4430雙核1.2GHz,僅4小時)。而全功能的智慧手錶手機產品,像是採MTK6572雙核1.2/1.3GHz的Yingqu(映趣) InWatchZ/Omate TrueSmart 2.0,以及Neptune Pine (採Qualcomm S4雙核1.2GHz),也都是僅有以小時計的電池壽命。

上述的產品可看到都是增加功能(效能)犧牲電力或增加續航力就犧牲功能。不過有廠商針對穿戴式裝置推出低能耗的CPU,Ingenic(君正)的MIPS架構CPU,採用就號稱其CPU運行時只需要1顆LED發光的能量。目前GEAK(果殼) inWatch與Smartdevices(智器)的Z Watch都採用JZ4775 MIPS CPU 1GHz,能做到 2?3天的續航力,以及近12天的待機能力。

充電技術大比拼

在充電技術方面,由於USB規範的最大電壓與電流輸出為5V與5A(充電模式),且是當今最廣泛的週邊連接規範,可與電腦做資料傳送或同步,因此其家族規格,廣被廠商用來當作各種行動裝置的充電設計。以目前Android手機?平板大多採用microUSB插頭的的充電頭,以100?240V全電壓輸入,5V直流電1A/2A輸出;至於蘋果手機則是傳統30pin接頭或新款採用Lightning的8pin雙方向接頭,原廠Lightning充電線內部有配置有TI BQ2025的電源管理IC,與NXP NX20P3電源保護IC兼防偽用,來為行動裝置充電。

在穿戴式裝置的充電設計上,則各有不同。以手錶和手環產品為例,有些產品是設計成主機和錶(腕)帶可拆離,以便更換或充電連接。在充電孔的設計部份,依方便度來排序的話,有第1類:直接設計成USB插槽直接插入電腦USB埠來充電(如Nike+ FuelBand);第2類:沿用傳統microUSB埠的(如Sony Smartwatch SW2/Smartband SWR10);第3類:採用自家特製的充電接觸點(pad),必須搭配專屬充電裝置來充電(如Pebble、i’m Watch、Mio Alpha、Samsung Gear 2/Neo/Fit)。

無線充電技術為穿戴式裝置闖出一片天

穿戴式產品(如智慧手錶?手環?戒指?眼鏡等),如果能採用上無線充電技術來設計,可以將產品完全密封,達到防水、防塵效果,不用擔心弄傷充電接觸點?孔。而目前已經有廠商採用無線方式來設計,並有實際產品推出。建議可以在消費者會脫下來的情境(例如洗澡時),設計成浴室鏡台專用的無線充電基座。

無線充電(Wireless Recharging)技術上,可分成磁感應與磁共振兩類,目前有三種無線充電技術聯盟,包括:無線充電聯盟WPC(Qi)、無線電力聯盟A4WP、電力事業聯盟PMA。其中以WPC聯盟因成立較久,聲勢最浩大,Google、三星、蘋果都力拱該聯盟的規格,已有超過500種Qi認證的產品上市。據悉AGENT和Moto360智慧手錶採用Qi無線充電標準。

在擴充配件部份,Tylt公司的VÜ-Mate和Focuslink(中宇)的SP3FL-6系列,都是符合Qi標準的無線充電接收貼片,可以直接貼在Samsung Galaxy S4/S5/S3或Note 3/2的電池上面,搭配其專屬的Qi充電基座,即可無線充電。電流輸出為0.5A,能源轉化率達到70%,充電時間比有線充電多1/5;此外,也有廠商推出iPhone的充電背蓋。

然而磁感應的無線充電技術只限於一對一,而且只能是平面上,A4WP聯盟(前身為WiPower)的Rezence磁共振技術,可以應用在一對多、非表面的產品上,因此可以實現一個無線充電板,同時為多支手機、穿戴式裝置來充電。A4WP由Qualcomm主導,Intel也加入該聯盟,目前已知Qualcomm的智慧手錶Toq採用A4WP的無線充電技術。

至於另一家PMA聯盟採磁感應技術,雖也有微軟加入該聯盟,且在美國部分星巴克和麥當勞設置無線充電熱點,並提供開放的Open Network API,但為了對抗日益龐大的WPC聯盟,A4WP和PMA兩家於2014年2月宣布合作,將一起制定並推出磁感應+磁共振雙模技術的規格,搭配其開放式網路API來做管理。

已知博通(Broadcom)在5月28日正式發表了BCM59350電源晶片,同時支援A4WP、PMA、WPC等三種標準,讓廠商在開發智慧型手機、穿戴式裝置時,更容量將無線充電功能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