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與醫院營運服務 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Q1
ADI

智慧醫療與醫院營運服務

  • DIGITIMES企劃

衛生福利部資訊處長 許明暉
衛生福利部資訊處長 許明暉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精進,人類壽命得以延長,但也加速高齡社會的形成。衛生福利部資訊處處長許明暉指出,超過65歲的老年人口達到7%,就算是高齡化社會,而老年人口占20%時就是超高齡社會,台灣很快就會到達前述這些高齡社會的門檻,但健保資源很難再增加,必須要找到新的照護方式,也成為智慧醫療與醫院營運發展的重要方向。

如疾病預測就可能會是大商機,許明暉舉好萊塢知名女星安潔莉娜裘莉為例,她就是因為做過基因檢測,才會知道罹患特定癌症的可能性大增,於是毅然決然地做了乳房及卵巢切除。

如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今年就用了「精準醫療」來形容下一代醫療,但想要做到精準,同時還要讓醫療體系能夠支援特定個人的需求,許明暉強調,系統的演算能力非常重要,未來會非常需要醫療及ICT產業攜手合作。

事實上,全球科技大廠都已經設有健康部門,也都與衛福部聯繫,發展各種智慧醫療營運服務。如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就蒐集了台灣20萬人的健康基因,這是與精準醫療第一件一樣的事情;第二件一樣的事情是電子病歷,而且台灣已經有非常具體的運作案例,第三件一樣的事情則是台灣20年的健保經驗。

許明暉指出,只要用PbuMed來搜尋這些不斷累積的資料就可發現,光是2014年一整年,利用台灣健保資料發表的論文就超過600篇,預計2015年會超過700篇,這些文章等於證明,台灣已經培養出一群很會利用資料預測的醫學人才。

醫療資訊數據化後,所能產生的效益不只是資料分析的便利性,也可以減少許多儲存的成本及管理負擔。許明暉以臺大醫院為例指出,在將紙本病歷數位化後,2014年減少列印的紙張多達8,017,120張,疊起來的高度約110,214公分,約節省53坪空間,800支碳粉匣,未來每年節省的病例紙張相當於2座101大樓,其中一半是病歷記錄,一半是家屬同意書,而且不只是技術面,法律面的因應措施也非常好。

其他與醫療資訊數據有關的系統,還有雲端藥歷與健康存摺。健康存摺運作的原理,是讓醫療院所每日上傳資料到健保署,並於每月進行一次費用申報,在健保署將資料完成個人歸戶後,民眾使用自然人憑證,就可至健保署網站下載過去一年的就醫資料。

許明暉指出,健保署每天只要12個小時,就可以處理完所有上傳的資料,並提供給疾管署等單位處理,通常在48小時到72小時內,就能夠針對2,300萬人口偵測到異常狀況,可說是全球罕見的典範。

至於雲端藥歷的運作方式,也是由醫療院所每日上傳資料到健保署,並每月進行一次費用申報,健保署將資料完成個人歸戶後開放介面,供醫療院所於病人同意後進行查詢個人過去3個月的用藥記錄,可以減少民眾跨院所就醫重複用藥的可能,民眾在看病時,也可以主動提醒醫師或藥師,幫忙了解最近的用藥資料,促成更密切的醫病關係。

許明暉指出,台灣每人就醫次數一年平均高達15次,相較於美國的一年4次,荷蘭的一年3次高出許多,如果沒有防止重複的機制,重複拿藥的可能性很高,而在開放雲端藥歷查詢後,2014年就已省下58億重複用藥的費用,證明雲端藥歷查詢系統的效益。

另一個影響智慧資療與醫院營運服務的科技,就是穿戴式裝置的發展。許明暉指出,1947年的心電圖檢測儀重達38公斤,現在類似功能的裝置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以小米手環為例,不但價格便宜,穿戴輕鬆(可以長時間穿戴),而且已經形成社群分享資訊,也變得比較好玩,如可以比賽誰走得比較多,進而提升穿戴意願。

許明暉指出,「還資於民,民眾自主」將是政府推動智慧醫療的策略方向,如在2015年6月以後,民眾只要有健保IC卡及讀卡機,就可以取得就醫記錄。政府未來將會以制定標準為主,設法讓民眾取得電子病歷、保險資料、接種記錄、健康檢查等資料,廠商則是可以用來開發各種應用提供服務。

許明暉強調,「巨量資料+開放資料+個人資料」會是未來發展趨勢,因此只要沒有隱私疑慮,資料都應該盡量開放,讓民間使用。事實上,歐盟訂出的eHealth 2020五大目標也包含My data, my decisions(我的資料,我的決定;我的健康,我的責任)、 Liberate the data(還資於民)、Connect up everything(涵蓋所有項目)、Revolutionise health(改革健康照護)及Include everyone(沒有人被遺漏),台灣在這五個項目其實都有不錯的基礎。

許明暉最後強調,台灣從中期老化到極度老化的速度非常快,可以準備的時間非常短,挑戰是在地,但如果各界能一起用創新的方式來挑戰,善用醫療資料創新,就可以克服這些障礙,迎接未來的艱鉅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