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資訊創新技術 逐步實踐醫療物聯網 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Event

善用資訊創新技術 逐步實踐醫療物聯網

  • DIGITIMES企劃

國立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 郭博昭
國立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 郭博昭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觀念,是臺灣衛生主管機關長年宣導的衛教政策,希望民眾能夠定期接受各種早期疾病篩檢之餘,也能透過日益普及的消費型血壓計,定時在家量測血壓的變化狀況,自行掌握身體的變化狀況,作為醫師治療時的參考。隨手量測血壓變化狀況雖然不難,但是要病患在完成血壓的量測後,自行寫下量測結果,經常容易因為惰性而無法達成,特別是對年紀較大的長輩,可能因為量測、記錄等流程過於瑣碎,亦會失去定時記錄的耐心。

在傳統血壓機欠缺連網功能,無法將自動將資料上傳到雲端平台的狀況下,許多人很難掌握長輩是否有定時量測血壓,最終可能發生血壓計被遺忘在家中某個角落。因此,在物聯網技術不斷進步下,若能將物聯網技術與血壓計結合,即可解決上述問題,也是達成健康照護觀念非常重要的一環。

國立陽明大學與中央大學合聘教授郭博昭指出,傳統醫療設備著重在病情的診斷,但因設備之間欠缺資料傳遞的功能,所以很多資料記錄與分析,依然都得仰賴大量人工處理,不僅速度非常緩慢,也很容易發生錯誤。而醫療物聯網的概念,則是要打破傳統醫療設備使用上的限制,利用日益成熟的物聯網技術,將原本封閉資料得以共享與利用,達到預防重大疾病發生的效果。

基礎研究、臨床實驗並重  打造相輔相成循環機制

從高中開始就積極參加科學展覽的郭博昭,對資訊科學一直保持相當濃厚的興趣,進入大學就讀之後更投入數位電路技術的研究,長期致力於資訊科技與醫療設備的結合。過去10多年來,已投入於多項醫療儀器開發,如可攜式心率分析儀、微型睡眠記錄儀等等,其中部份產品已獲衛生署或美國FDA認証,並且於國際期刊中發表多篇論文與專利,目前更擔任智慧電子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分項召集人,也是國立陽明大學腦科研究所的專任教授兼副教務長,以及國立中央大學生醫講座教授。

在國際醫療領域頗具知名度的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由神經資訊與造影組、臨床醫學組、實驗神經組組成,最大特色在於進行基礎研究到臨床診療的整合。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的議題包羅萬象,其中也牽涉到琳瑯滿目的,包括基因、細胞、神經網路等等,為能更有系統的了解大腦運作,該學校特地將陽明腦科學專家組織為四大團隊,寄望透過對基礎科學研究對臨床提供更多支援,以及將臨床狀況回饋到基礎研究之中,形成兩者相輔相成的良好循環。

郭博昭表示,而中央大學在2014年成立的跨領域轉譯醫學研究所,則是看準資訊科技與醫學緊密結合的趨勢,因此在整體課程規劃上,以培育醫師發明家為主旨,並著重實用為導向,將近代生醫相關核心科技整合,補強臨床醫師在理工方面訓練之不足。如此一來,能讓醫師具備與資訊人員溝通的專業能力,在發展醫療物聯網中,可提供各種醫療建議,對健全醫療環境發展可望帶來極大幫助。

運用多樣創新技術  逐步實踐醫療物聯網

在開發雲端醫療設備過程中,郭博昭不僅集結國立中央大學、陽明大學等研發團隊的能量,也善用臺灣醫療設備業者具備的專業技術,寄望能夠在醫療物聯網時代來臨之際,奠定臺灣醫療產業的雄厚研發基礎,也讓更多醫院與消費者能夠享受到兼具品質與價格優勢的醫療服務。

以雲端血壓計為例,民眾只要事先在雲端平台完成註冊之後,設備就會自動將量測結果上傳到雲端平台中。如此一來,不僅民眾可以上網查詢血壓狀況,家屬也能夠透過遠端查詢長輩的血壓變化,而且只要量測次數超過30筆後,便可進行在線血壓分析,即可在血壓發生異常變化的初期,到醫院接受更為詳細的檢查。

考量到現代人因為工作壓力大,多數人都有睡眠品質不佳的困擾,因此郭博昭也與研發團隊投入可測量睡眠品質狀況的腕帶型雲端活動計。該產品內建技術愈來愈成熟的加速度感測器,藉由偵測配戴者活動狀況的方式,完整記錄睡眠過程中的翻身頻率,並且能將活動資訊上傳雲端平台上。如此一來,腕帶型雲端活動計配戴者,便能夠上網查詢自身的長期睡眠品質,作為是否要到醫院檢查的參考。而負責治療的醫生,也能從該平台上的記錄資訊,評估患者的實際生理狀態,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郭博昭說,現今人工治療正逐漸朝自動化診療發展,也就是利用各種不同類型的儀器,廣泛收集析患者的生理狀態,再搭配後台巨量資料的分析平台,預先判斷病患可能的潛在症狀,進而給予所需的治療。因此,醫療檢測儀器勢必要朝向微小化與穿戴化發展,讓消費者能夠隨時配戴在身上,才能逐步朝醫療物聯網的方向發展,使得有限醫療資源獲得最大利用,讓每位病患獲得最佳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