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機器人借力使力 助台灣邁向「智造」新局 智慧應用 影音
TERADYNE
ST Microsite

智慧機器人借力使力 助台灣邁向「智造」新局

  • DIGITIMES企劃

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機器人智動化發展處長蕭仁忠。
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機器人智動化發展處長蕭仁忠。

深究工業4.0、生產力4.0熱潮,經常被人提及的相關技術,不外是物聯網、大數據與CPS(Cyber-Physical Systems);但除此之外尚有另一要角,即是機器人。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機器人智動化發展處的蕭仁忠處長認為,無庸置疑,機器人是促使「製造」推向「智造」的一大關鍵。

綜觀全球製造業發展趨勢,箇中最大課題,即是生產模式的演變,從早先的專用機模式(大量生產)、彈性生產系統(大量客製化),直至近年因應彈性客製化需求,因而進入可重組式的模組化生產系統(RMS),使企業可隨時因應市場需求的變動,靈活調整產能配置。

蕭仁忠指出,隨著RMS發展,影響所及,有助製造企業建構出高度彈性生產情境,譬如汽車零組件生產系統,便可彈性生產具備相同製程類別(工種)流程、工序不同的產品,包括保險桿、引擎、車用電子產品等。其間機器人與工具機的結合,可謂極其重要的環節,透過兩者間高度Co-Work,能做的事情很多,不僅止於多數人認知的Loading on Loading上下料作業,舉凡輕負荷的切削(例如去毛邊),乃至非接觸式加工,皆可望實現。

機器人結合影像視覺  作業能力大躍進

而在未來生產力4.0的生產情境,設備與設備之間可緊密溝通,當任一工件進入產線,其隱含如何被加工、及加工程序等資訊,都一併帶入,使設備有能力因應不同情境變化,迅速調整作業模式。

綜此,機器人對台灣十分重要,只因台灣對機器人相關零組件(例如馬達、精密型減速機等等)著力至深,對機器視覺亦有相當涉獵,故擁有在地生產的便利與成本優勢,今後若能持續強化機器人產品自主性,發展適用於台灣產業製程需求的機器人整合應用產品,將能避免受國外業者箝制、減少生產障礙,進一步增加專業技術人才的就業機會。

展望未來,機器人結合影像視覺應用的Eye in Hand技術,將從過去「盲劍客」進階為「耳聰目明」,環境適應能力更強,可補償手臂絕對精度之誤差,避免手臂在移動時遮蔽機械視覺之視野,更能提升抓取形狀不規則物體的能力,因而深具力覺與觸覺,擁有擁抱人群的安全性,進而走向多機協作、自主移動載具等嶄新格局,後續發展值得期待。